北京市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近期,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所有学科中,废除哲学是不是影响最小的?」
知乎相关问题的描述。图片来源:知乎
众多网友在这一问题下展开了争论:
有人反对,列举哲学的重要性所在;
有人肯定,认为在当代中国有没有哲学没什么大区别;
也有人并未表态,而是提出与其单纯地支持或反对,不如思考一下为何哲学会被人当成最「无用」的学科。
但无论秉持哪种观点,网友们在一点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在如今的中国,人们对于哲学的态度,普遍算不上友好。
这点,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会,哲学在一些人那里基本是「不务实」的象征,代表着「不说人话」,跟「枯燥乏味」是同义词。
关于什么是哲学,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图片来源:Wikipedia
为什么哲学会被如此认为呢?
其实,这与接触哲学的方式有关。
许多人初次与哲学相遇,都是通过中学阶段的教科书,「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这些话相信很多人无论毕业了多少年,都还记忆犹新。
然而,印象深刻的背后是灌输,很多老师并不会为学生详细讲解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只是让大家背下来,在考试卷子上写下答案即可。
这无疑使得不少人在初入哲学门径时,就走上了一条岔路,在机械地反复背诵下认为哲学就是这个样子,从而丧失了在哲学入门时最为重要的东西:
兴趣。
而事实上,哲学入门可以非常有趣。
那么,要如何做到有趣呢?
我们不妨以一位学者讲授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的方式为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等内容。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篇作品名为《范畴篇》,内容肯定与范畴有关。
因此,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
什么是范畴?
在古希腊语中「范畴」(Kategori)的动词形态(Kategorein)的主要含义是「指控」,甚至是「公开指控」的意思。
可以想象一下,在雅典的法庭上,苏格拉底站在中央,陪审员们围在首位,轮番指控苏格拉底,说他不敬畏神、成天只会耍嘴炮、教出了阿尔西比亚德这样的不良学生等等。
可见,主要意为公开指控的范畴一词,最初的含义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一个人的性格与言行。
但后来,这个词的语义逐渐变化,指控的意味变淡,描述的意味渐浓,于是范畴的含义又变为对事物进行「多元描述」。
不过,这样的叙述可能依然会让人感到有些无趣,毕竟不是人人都了解苏格拉底的生平,且他作为一个死了上千年的古希腊人,看起来好像和当代中国人八竿子打不着。
既然如此,不妨再换一个熟悉的人来:
姚明。
姚明,前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生涯8次入选NBA全明星阵容,现任亚洲篮球联合会主席、中国篮球协会主席、中职联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图片来源:新浪
姚明是家喻户晓的篮球巨星,也是中国人,以他为例,应该足够有关联感了。那么,如果我们要以姚明为对象了解「范畴」,对姚明进行描述的话,他具有哪些特征呢?
或许会有以下这些:
1.姚明是上海人;
2.姚明身高2.26米;
3.姚明口才很好;
4.姚明的妻子是叶莉;
5.姚明在休斯敦火箭队打过球;
6.姚明年退役;
7.姚明打了9年NBA;
8.姚明现在是CBA公司董事长;
9.姚明在演讲;
10.姚明曾被选为NBA选秀状元。
通过这样的「多元描述」,姚明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得以更加立体和全面。
可是,这与范畴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出场的时刻了,他的《范畴篇》告诉大家,这些描述对应的正是十大范畴:
实体、分量、性质、关系、场所、时间、位置/姿态、状态、动作、被动。
这十个例句实际上是十大范畴的应用。
当然,光看这十个词,有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明觉厉,但如果将它们转译为日常语言,也就是所谓的「人话」,就会发现它们并不难理解。十大范畴依次可以转换为:
是什么、大小如何、何种性质、什么关系、在哪里、于何时、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正在做什么、如何受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人们从这十个方面去对任一事物进行追问时,就能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事物。
《范畴篇》和《解释篇》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论工具》一书开始的两篇,也是整个《亚里士多德全集》开始的两篇。前者叙述了逻辑学理论,制定了范畴学说;后者阐述了论证的一般原则,研讨了三段论法的问题。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译者:方书春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
不过,十大范畴中有一个特殊的范畴,它与其他九个都有所不同。
它就是实体,即「是什么」,而其余九大范畴都是围绕着它,用来「述说」实体的。
什么意思呢?
我们会发现,「姚明身高2.26米」「姚明口才很好」「姚明在演讲」这些句子,它们都是主谓结构,是「SisP」结构,S(Subject)是「主词」或者说实体,P(Predicate)是「谓词」或者说属性。
谁是主词与实体呢?
很显然,是姚明。
谁是谓词与属性呢?
是后面的部分,「身高2.26米」「口才很好」「在演讲」。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看到,「身高2.26米」「口才很好」「在演讲」以及其他谓词或属性,都无法脱离姚明这一实体而独立存在。
稍加思索就能明白,这意味着,实体是基础的载体,其余九大范畴作为属性,都必须依存于实体。
因此,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逻辑学意义上,谓词是用来述说主词的;本体论意义上,属性是存在于实体之中的。换言之,属性无法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
不过,实体这一概念并不是尽头。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实体可以继续划分为两种:
一种是个体事物,比如作为具体个人的姚明;另一种是种和属,比如「人」这样更加抽象的概念。
那么,既然有两种,这两种实体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平行的,还是也要分个前后?
这个问题依然可以通过主谓结构来说明。
两者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姚明是人」,一种是「人是姚明」。
这两句话,虽然乍一读起来都有些奇怪,不过认真一想,会发现「姚明是人」符合正常逻辑,在道理上成立,可「人是姚明」这句话在逻辑上就有问题了,世界上的人有很多,并非所有人都是姚明。
故而,可以看到,个体事物不能作为谓词来述说抽象概念,而抽象概念可以作为谓词来述说个体事物。换句话说,个体只能作为主词被谓词述说,但不能作为谓词去述说别的主词。
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在一个主谓结构的判断句中,个体只可能作为主词被其他谓词述说,而不可能作为谓词去述说其他主词,所以个体是更加真实的实体,是各种事物最基本和终极的载体,即「第一实体」。
依照哲学学者周濂的观点,真实程度与依赖有关,最真实的事物就是其余事物都要依赖于它,而它本身不依赖于其余任何事物的东西。图片来源:搜狐
而与「第一实体」对应的是,像「人」这样的「种」「属」概念是「第二实体」。
人可以作为主词来使用,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也可以作为谓词来使用,如「姚明是人」。故而,从真实性角度看,其要高于其他属性,但低于个体。
由此,可以了解到了《范畴篇》中的重要内容:
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第二实体概括了第一实体的某些共同性质,诸如「人」的概念包含了所有人的共同性质,不过却无法脱离第一实体而独立存在。
那么,如此明晰而有趣的哲学讲解方式,究竟来源于哪位学者呢?
答案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教授周濂。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语言哲学,著有《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打开:周濂的堂西方哲学课》等。图片来源:搜狐
他在《打开:周濂的堂西方哲学课》(上下两卷)中,通过各类有趣而通俗易懂的事例,讲述了哲学史与各种各样的哲学概念,帮助读者在入门哲学的路上,摆脱枯燥与乏味。
通过「智慧的人与猪」的关系,来讲解晚期希腊哲学的怀疑主义;
通过「好人一生平安」这句俗语,来讲述康德的道德哲学;
通过比尔·盖茨的财富所有权问题,来论述洛克的《政府论》;
而在上文提到的,关于通过「指控」姚明来论述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的相关部分中,也还有更多通过对「本质属性」和「偶然属性」的区分,来应对「娶了叶莉为妻的人是姚明」「在火箭队打了9年球的人是姚明」这样将主词和谓词倒转后提出质疑的内容。
如此好玩而生动的哲学入门,会让你越读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