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春季养生保健三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34、春季宜防甲型肝炎

每到春季,甲型肝炎会形成一个发病高峰,这已发展成一种自然规律。因此,春季宜防甲型肝炎。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甲肝从感染到发病,仅有短短的30天左右。甲型肝炎有其特点:据统计有65%以上的病人起病急,多有发热、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呕吐、腹痛或腹胀)明显,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黄染,肝肿大,黄疸病例较多。但是,甲肝并发症少,不易转成慢性,病死率也较低,传染性极强。

在春季生活中,预防甲肝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切断传播途径,管好水源、饮食和粪便,做到饭前、便后仔细用流动水洗手;二是餐具、茶具、毛巾要单独使用,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三是不吃半熟菜,少吃凉拌菜,水果要洗净削皮,街上吃食物尽量自备餐具;四是减少串门和在拥挤场所逗留的时间;五是防止过于劳累、睡眠不足、受寒和酗酒;六是与甲肝有密切接触者,在1周内应注射丙种球蛋白或甲肝疫苗进行预防。一旦染病,医院隔离治疗。

35、春季宜防腮腺炎

腮腺炎,俗称“猪头风”、“胖腮”等。它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通过接触、飞沫等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冬春交替季节,很容易发病。因此,春季宜防腮腺炎。

现代医学总结和概括出腮腺炎的主要症状是:以耳垂为中心的耳垂下方肿大,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张口困难、发烧、食欲下降等。一般潜伏期为2~3周,先是一侧肿大,接着另一侧也出现肿大,并伴有疼痛和热感。在这段时间里,应对病人进行隔离,消肿一周后,就不会传染了。

在春季生活中,有一些人因腮腺炎病毒感染,而引起颌下腺肿大,其症状与腮腺肿大类似,两者均可服用病毒唑(新博林)。这种药在服用一个治疗周期后,会达到药效的饱和度,即使肿胀没有完全消退,药物也会慢慢在体内发挥作用。若服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肿胀还未消除,可继续服用其他的抗病毒性药物。

腮腺炎病毒有多种类型。如果被某种腮腺炎病毒感染,治疗后就会产生对该病毒的抗体;但再被另一种腮腺炎病毒感染,还会长“痄腮”。所以说,长“痄腮”不是终生免疫性疾病。腮腺炎引起的合并症很多,如腮腺炎脑炎、睾丸症等。所以,得了腮腺炎要及时治疗。

腮腺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3岁以上抵抗力差的儿童和成人,均容易受到感染。冬春交替时节一定要警惕腮腺炎,尽量减少与腮腺炎病人接触,一旦有异常现象出现,立即找医生处理。

36、阳春时节宜防水痘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在孩子们中间,很容易流行水痘。因此,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阳春时节宜防水痘。

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在整个发病期间,都有传染性,而且传染性很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水痘的潜伏期多为半个月。其主要特点是:起病较急,先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乏力不适、四肢酸痛或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通常说来,发热在39℃以下,一般经过2~5天消退。在发病24小时内会出现皮疹,由躯干向头面部和四肢蔓延,起初为针尖大小的散发性红斑,迅速变为丘疹,在数小时至1天内,发展为绿豆样的水疱,周围可有红晕。水疱开始为清澈的水珠状,以后逐渐浑浊,疱壁薄而易破,常伴有瘙痒,2~3天后干燥结痂,随后痂皮脱落,2个星期后愈合,不留疤痕。

病毒不仅引起小“豆豆”,而且皮肤瘙痒,如果抓破后,还会导致皮肤黏膜的继发感染,甚至会出现急性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脓毒血症和败血症。同时,情况严重的,还会并发肾炎、心肌炎。

在春季生活中,预防水痘首先要做患儿的隔离工作。要从发病到皮肤完全干燥结痂,才可解除隔离,而接触过水痘患儿的易感儿童,应观察3个星期。患儿每日要更换内衣,清洗干净后,煮沸30分钟消毒。房间可以阳光或紫外线消毒。

此外,除了按医嘱服药外,还应注意家庭护理;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蛋白质。如果皮疹瘙痒难忍,可口服抗组织胺药物,再涂些红汞(红药水)。皮疹痂皮未脱落时,可用温水擦洗,但不可洗澡。

37、早春时节宜防心肌梗死

早春时节是一年之中人们最容易得病的时期之一。在我国民间,早已有“可度三九,难耐春寒”之说。从医学道理上分析,此时易患心肌梗死,与一些老病号一下子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特别是气候由寒冷转向温暖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早春时节宜防心肌梗死。

我国大陆的春季天气特点为:时而冬冷,时而夏热,忽而干燥,忽而阴湿;气压亦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春天吹来的寒风,对人体的刺激很大,如果总是把春风当成送暖而疏忽大意的话,往往会由于这种寒冷的突然袭击而患感冒。在春季生活中,有的老年人由于患有冠心病,经不住气候的骤然变化而易突发心肌梗死。

医学研究认为,“倒春寒”的冷空气,是促发心绞痛的罪魁祸首。实验证明,当骤然吸入5℃~10℃的冷空气时,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往往会出现类似心绞痛的改变。

由于寒冷的刺激,心肌耗氧指数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末梢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使心肌缺氧。另外,寒冷还可能激发冠状动脉痉挛。统计资料表明,有67%的心肌梗死病人发病与寒冷相关。

38、春季宜防面瘫

春季,春风拂面,有的人的嘴一下子被“吹”歪了。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面瘫”。因此,春季宜防面瘫。

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是一种轻型的中风。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主要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出现不对称瘫痪;患者面部表情动作完全丧失,眼睛不能完全闭合,前额无皱纹,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口唇向健侧歪斜;不能做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有的病人可能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或丧失,部分病人还有耳后疼痛的病史。轻度者一般在一个月内恢复功能;中度者3个月至半年恢复;重度者不易恢复,往往并发有面肌痉挛。

在春季生活中,只要多加注意,是可以预防面瘫的发生的。一是注意保暖,宜避开风寒对面部的直接袭击。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过劳、酒后及患有高血压病、关节炎、神经痛等慢性疾病者,尽可能不要迎风走。二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春天,风和日丽,气候宜人,正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好时光,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可选择不同锻炼项目,如散步、跑步、体操、打太极拳、爬山等。三是多吃果蔬。冬季进食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因此,春天应多吃蔬菜和水果。如韭菜、春笋、芥菜、油菜、香椿芽、香菜、马兰菜等,既可增强体质,又可增强抗病能力。

39、春季宜防“流感”

春季气候变化无常,稍有不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很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发生流行性感冒。因此,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春季宜防“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携带的病毒,通过呼吸道排出,污染空气和生活用具,并传染给其他的健康人群。它不同于俗称“伤风”的普通感冒,其传染性很强,可以波及全国乃至全世界。

春季患流感的病人主要症状有:病人突然发烧并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8℃~40℃,头痛、咳嗽、打喷嚏、全身酸痛无力,不想吃东西。身体健壮的病人,一般7~10天可恢复。身体差的孕妇、老年人、儿童,很容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如孕妇容易发生肺部炎症,或导致胎儿死亡;老年人和儿童,易并发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等病症。

另外,由于病人抵抗力差,也很容易受到其他细菌的感染,后果很严重。

那么,在春季的生活中,怎样预防流感呢?

第一,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好措施。现在,在我国交通发达的城市,大部分健康人群都接种了流感疫苗。只有一些中小城市和交通不便地区,由于人们卫生知识缺乏,未能及时地接种流感疫苗。

第二,采用药物预防。如果本地区已经有流感流行,而又未接种流感疫苗的人,采用药物预防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措施。在我国,既经济又可靠的便利药物有中成药板蓝根,每日早晚各冲服1包;西药有金刚烷胺,成人每次口服毫克,日服2次,小儿按医嘱服用。

第三,其他有效的预防方法。一是调整工作的节奏,减小压力;不要太劳累,保证睡眠时间,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二是注意冷暖,保持呼吸道通畅。三是随时洗手,降低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四是加强锻炼,增加血液循环,改善体质;冷水洗脸,加强人体抗寒防病能力。五是开窗睡觉,让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病毒的污染。六是勤晒被褥,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线杀死病毒。

40春季宜防“流脑”

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末春初,特别是2~4月份为流脑发病的高峰期。流脑病菌主要栖居在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当病人或带菌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病菌随飞沫喷出,人们一旦吸入了含菌的飞沫,有可能被感染而发病。因此,春季宜防“流脑”。

研究现代儿童病学的专家们指出,儿童由于抵抗力低,更容易感染发病。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流脑”的发病率最高。有的暴发型病人,其病情发展极快,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若救治不及,有生命危险。

“流脑”的起病虽然急骤,但如果注意观察,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早期发病迹象的。例如:有些孩子会出现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婴儿可能有哭闹、烦躁、不肯吃奶或昏睡等表现;还有些患儿的皮肤、口腔黏膜或眼结膜等处往往会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家长若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上述情况,则可视为“流脑”的“苗头病人”,医院请医生诊治,以防病情发展和恶化。

春季的“流脑”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及时给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二是要增强卫生意识,注意自我保健,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晒衣被和枕头,经常让孩子到向阳无风的户外去活动,以减少或避免发病。三是在“流脑”发生的地区,儿童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去,以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四是注意早期发病。

41、早春季节宜防肺炎

早春季节,温差变化较大,是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的季节,也是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统感染的高发时期。因此,早春季节宜防肺炎。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肺炎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以及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杆菌感染引起的非典型肺炎等。

临床实践得出的结论认为,春季最常见的肺炎是细菌性肺炎。常见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其诱因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受凉;临床症状多为发烧、头疼、剧烈咳嗽、咳痰,初为白黏痰,2~3天后可出现黄浓痰,有时可出现铁锈色痰。化验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可达80%以上,X光片可呈现大片状或斑片状的实变性阴影,痰液中可培养出病原菌。

病毒性肺炎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肺炎,其中以流感病毒性肺炎最为严重。病毒性肺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多见于婴幼儿。病毒性肺炎起病可急可缓,症状有头疼、乏力、发热、咳嗽等,1~2天后呼吸增快,症状加重,两肺可闻湿啰音,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及休克。

非典型肺炎是相对于经典的“大叶性肺炎”而言,因早期发现这种肺炎时其病原体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症状也不够典型,所以称为非典型肺炎。现在,一般把由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杆菌等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微生物引起的肺炎称为非典型肺炎。其早期表现为:乏力、头疼、食欲下降,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高烧、畏寒、咳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咳少量白黏痰或带有血丝痰,胸部X光片可见两肺条索状或点片状阴影,血常规化验白细胞一般正常或偏低。非典型肺炎具有传染性,主要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人群密集的地方往往是致病的“高危地带”。

和细菌性肺炎相比,非典型肺炎持续时间长,有的出现黄疸、肾功能损害、呼吸困难、紫绀、昏迷等肺外表现。痰液中一般很难培养出病原菌,需要做血清血检查。在发病初期,由于抗体还未形成,血清血检查结果多为阴性,只有在患病一段时间后,血清抗体才能由阴转阳。临床上,血清血检查结果出来后,再进行治疗就太晚了。所以,非典型肺炎的血清血检查,在临床上只有诊断意义,治疗的意义不大,主要依靠医生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对病情的全面分析判断。

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病情控制后要持续治疗2~3周,以避免复发。

在春季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细菌性肺炎还是非典型肺炎,都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肺炎,最重要的几条生活保健经验是:一是平时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二是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休息,防止着凉感冒;三是老年人和孩子在呼吸系统感染季节,尽可能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室内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医院探视高烧不退或肺炎病人,如果需要探视,要戴多层纱布的口罩;五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冠心病和慢性心衰的病人要下决心戒烟。

42、初春宜防肺结核咯血

每到初春,在结核病防治所诊室里,前来就诊的肺结核咯血的病人,比其他季节多。因此,初春时节宜防肺结核咯血。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症状之一。在临床实践中,约1/3的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均有过不同程度的咯血。有关研究人员在对肺结核病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初春时节,肺结核容易出现咯血的原因之一是忽视了预防保健工作。

事实上,初春时节,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完全可以有效地把诱发咯血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初春时节,肺结核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气候与该病的关系。对于肺结核患者来说,初春乍暖还寒,早晚气温偏低,要注意保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睡过热的电热毯或火炕。

第二,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时,锻炼适度,饮食应清淡,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食品,戒除烟酒,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较强的饮料。

第三,保持稳定情绪,防止过度疲劳。尽量不要在室外停留过长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长途旅行。

第四,排除诱发因素。当病人发生了痰中带血或少量咯血时,家人要及时安慰病人,不要精神紧张,避免精神刺激,嘱咐病人绝对卧床休息。进流食或半流食,不宜食高热量饮食。排除诱发因素,积极止血,对症治疗。

第五,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刺激性剧咳。有时病人会突发大量咯血,作为家属必须沉着、冷静,立即送病人到离家近且条件、设备好些的结核病防治机构诊治。同时,指导病人侧卧,颈部倾斜于床边以利于血液的咯出。嘱咐病人不要深呼吸、屏气,不可将血咽下,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刺激性剧咳。

第六,坚持服药。在咯血治疗期间,无特殊情况,不必停用抗结核药。

43、春季宜防中风

中风是中医的病名。中医认为,“春主风”,与“风”有关的疾病,春季最容易发生。从西医研究结果来看,高血压是导致中风的罪魁祸首。随着春季气温的不断升高,血液循环加快,血压也随之升高。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而中风。所以,春季宜防中风。

从表面的情况看,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其实,血压高或血压低,同样是中风的“高危因素”。血压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生理状况的不同,也具有一定的波动幅度,但一般变化幅度不超过10%。高血压病人的血管,一方面由于长期承受的压力较大,处于痉挛状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另一方面血管内皮细胞处于痉挛状态,加快了内壁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这样在脑动脉壁增厚、变硬、变脆、管腔变细的病变基础上,一旦血压波动过大,极容易引起中风的发生。当患者的血压突然增高时,就会发生脑血管破裂,造成脑溢血;如果血压下降过快或幅度过大,也会使血液流动变缓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形成脑缺血性中风。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暖中有寒,暖寒交替,有时一日气候三变,忽风忽雨,忽冷忽热。寒冷可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外周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引起脑出血。当然,寒冷还会增加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引起血黏稠度增高,造成脑血栓形成。温暖可使人体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外围小动脉舒张,导致血压降低。血压的骤降,也是造成脑缺血中风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春季温差较大的日子里,有中风倾向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同时,患者要注意血压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当然,中风是有先兆的。大约70%的病人有以下早期信号:突然眩晕或头痛,视物不清或突然舌根发硬或失语,突然肢体麻木或活动不便,无原因的嗜睡等症状。一旦发现中风先兆,应立即卧床休息,保持镇静,避免紧张,就近就医,要尽量减少移动,防止头颈扭曲,多应偏向一侧,以免突然呕吐引起窒息。

44、春季宜防鼻出血

春季,由于风大、尘多,空气干燥,容易导致老年人鼻腔黏膜干燥,细小血管扩张而破裂出血,如鼻出血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因此,老年人宜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鼻出血。

第一,宜调节室内湿度。居住环境干燥时,可多喷洒些凉水或摆放几盆鲜花,既可增加室内美观,又可调节室内湿度。有条件者还可安装空气加湿器,效果更佳。

第二,宜合理调摄饮食。春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但是,不要忽视补充营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这类食物具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同时,多饮温开水、鲜果汁、茶水等,既能补充体内水分,可又湿润鼻腔。

第三,宜局部用药防治。春季鼻子易出血的人,可以在鼻腔内适当涂些红霉素软膏,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出血不止者来说,需用麻黄素或肾上腺素药棉、纱布紧紧填塞鼻前孔,也可以局部使用凝血酶、云南白药等药物来进行止血。

第四,宜及时抢救处理。经采取上述方法处理后仍出血不止者,医院,明确病因,抢救治疗。

45、早春时节宜防漏肩风

漏肩风,又称“冻结肩”、“肩凝”、“肩关节周围炎”。50岁左右的人发病率较高,所以,又有“五十肩”之说。漏肩风多在早春时节发病,因此早春时节宜防漏肩风。

在临床上,漏肩风具体表现有三:

第一,自感痛。肩关节周围广泛性疼痛,初为酸痛或刀割痛,怕冷、疼痛逐渐加重,以夜间疼痛为重。疼痛可以逐渐向颈部或上臂扩散。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活动时疼痛加重。

第二,压痛。在肩关节周围有广泛性压痛,病程长久者,肩部肌肉(三角肌)可以出现萎缩。

第三,功能障碍。肩部活动逐渐受限,主动性与被动性活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以上臂上举、外展及外旋最为明显,高举时有扛肩现象。严重时不能梳头、穿衣、脱衣、洗脸等。

“三分疗,七分养”。自我保健是恢复健康的又一重要举措。这里所说的“养”,除了指加强营养、适当休息之外,主要是指正确的功能锻炼,动静结合,促进早期痊愈。

预防漏肩风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熊步晃肩。站立,体前倾,双手握拳,两上肢自然下垂,双膝微屈,踏左步,两上肢向左晃肩。再踏右步,两上肢向右晃肩。如此交替连续晃动,幅度由小到大。重复10次后休息,做2~3遍。

第二,原地云手。站立,原地做太极拳云手的动作。幅度由小到大,连续10次后稍息。可重复2~3遍。

第三,耸肩环绕。站住,双手搭于肩部,向前向后连续环绕10圈,还原稍息,再做向后向前环绕10圈,环绕动作要慢,幅度由小到大。重复2~3遍。

第四,双手托天。站住,双手各指相交,自腹前徐徐抬起,举平后翻掌向外,继续上抬至最大限度。保持片刻后,两手分开,两上肢向各侧划弧落于各侧。重复8~10次。

第五,扶持牵引。患者双手把持固定物体如床沿、桌边,做下蹲动作,用体重牵拉患肢向上举直。再用双手持身后的固定物体,做挺胸腹动作,牵拉患肢向后。

第六,抱颈展臂。患者取坐位,双手插指抱于颈后部,两肘先同时向内挟抱,再用力向两侧展臂,幅度尽量大,反复进行。

此外,“秋勿忙加衣,春忌早减棉”。早春由于湿气浓,雾又多,风寒常侵入于不知不觉之中。所以,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以降低发病的几率。

46、春季宜防“三疹”

从儿童保健的角度看,春季宜防“三疹”。

第一,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热性传染病。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初春为主要发病季节,患者多为小儿。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麻疹主要症状有:发热,常在39℃~40℃以上,还有流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此期约3~4天,称为麻疹前驱期。这时,约90%的病儿口腔内可见有麻疹黏膜斑,据此可明确诊断。在一般情况下,发热第4天见疹,出疹的顺序是耳后、发际、颈部、前额,然后迅速地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四肢。随着体温的逐渐恢复,皮疹也依出疹顺序而消退,出现麦粒状的脱屑,并留下棕色的沉着。

研究儿童病学的专家们指出,麻疹患儿如果治疗护理不当,也容易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有麻疹肺炎、麻疹喉炎、脑炎等。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预防麻疹的有效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者应观察14日。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的两天内,应立即接种麻疹病毒活疫苗,以达到防止麻疹流行的目的。

第二,风疹。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较轻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低热、轻度上呼吸道发炎、出疹和耳后与枕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患儿体温一般比麻疹低,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有流鼻涕、流泪等现象。常在发热后的24小时内出疹,疹子在面部和颈部,可在一日内遍及全身,第三天可以融合成片,极似麻疹。但是,其疹子比麻疹小,呈浅红色,疹子从第四天起依次消退。退疹以后,无棕色的色素沉着斑。

风疹对孕妇有很大的危害。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如果感染风疹病毒,容易发生胎儿畸形、死胎、流产等,最好终止妊娠。

风疹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并要加强护理,让孩子卧床休息,给孩子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风疹病儿在出疹5天后,就没有传染性了。

第三,病毒疹。病毒疹主要在春季以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病毒疹一般为柯萨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所致。近年来,春季患者日见增多,感染者多为1~12岁的儿童。它的主要特点是疹子出现无顺序,以胸、腹部疹较多,其他部位少见,且皮疹消退快,最后不留痕迹。感染病毒疹时,可有耳后、腋下淋巴结肿大。病毒疹传染性较强,感染了病毒疹,需立即住院隔离治疗。患儿家里及学校教室都要进行空气消毒,且要常开门窗换气,使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以利防病保健。

47、春季劳动宜三防

春季阳气升发,气温变暖,空气由干燥变湿润,使皮肤润泽。因此,在劳动期间,应结合春季这些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第一,宜防风。春季从事劳动,应防风邪的侵袭。从事体力劳动时,机体容易感到燥热,出汗以后,如果脱去衣服,风邪容易乘虚而入,导致产生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挟湿等以“风”为主的外感病症。因此,应尽量避免在“风口上”从事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劳动间隙,应及时擦干汗水,避免风吹,若已出现有伤风的先兆症状,如鼻塞、打喷嚏等,宜及时用生姜、甘草、红糖煎汤饮服,使微汗出,即可防之。

第二,宜防寒。初春气温变化较大,忽冷忽热,在气温较暖环境下劳动,不要过多脱掉衣服,以防气温下降时,寒冷空气对机体的侵袭;休息之际,要注意及时地增加衣服。

第三,宜防湿。所谓“湿”,并非春季主气,然而春气升发,湿气易于上蒸,加之阴雨太多,湿气较重,农民经常在田间作业,更容易患风湿性关节炎、挟湿症感冒等病症。所以,宜防止湿邪为患。如雨天到野外作业,必须有防雨器具;田间劳动,宜穿上高筒水鞋;居处或工作场所,也要防潮湿,汗湿的衣服宜勤换勤洗。

临床上,单纯的风证、寒证或湿证是较少见的,实际上大都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为患。因此,春季劳动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应综合考虑,合而防之。

48、春季儿童宜防肠道病毒群病

研究儿童病学的专家指出,预防肠道病毒群病,宜在春季。

肠道病毒群病是由柯萨奇病毒、呼吸道细胞病毒等感染所致,发病多为11~12岁的儿童。它的主要特征为:皮疹出现无顺序,以胸、腹部出疹较多,其他部位少见,且皮疹消退快,最后不留痕迹。感染了病毒疹后,会使耳后、腋下、淋巴结肿大。手口足病患者,会在手、脚与臀部周围出现稍微隆起的红疹,疹子的顶端大多有小水疱。口腔也会有溃疡,引起牙龈发炎红肿。

感染了病毒疹后,需立即住院隔离治疗,加强护理,注意休息,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同时伴有发热、咽痛等,可煎服诸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虫蜕之类的中药。

49、春季儿童宜防红眼病

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春季容易流行,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双眼先后发病,眼部明显红赤、眼泪多、刺痒交作,灼热疼痛,怕光、流泪,发病突然,病势迅猛,有自愈趋势。

红眼病易造成暴发流行。因此,加强预防是防治红眼病的根本途径。眼科专家提醒:气候转暖,儿童尽量不要聚集或少到公共场所。如果已感染上红眼病,应立即进行适当隔离;患者洗面用具、眼部用品及眼药水,应单独一份或放在一处,要注意消毒隔离;不用脏手擦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室内要保持清洁,通风,光线宜暗,外出要戴有色眼镜,以免因强光与烟灰刺激而加重病情;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新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眼泪多时,要用干净手帕或纱布擦拭,不要擦伤眼角,更不可用手揉眼;如单眼患者,取患侧卧位,以防患眼分泌物进入健康眼,不要交替擦眼;患眼局部要勤点眼药水,睡前涂眼药膏,红肿消退后,还须每日3次再滴1周,以防复发。

50、早春宜防儿童风湿热

儿童风湿热往往发生在每年的早春时节,它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的罪魁祸首。因此,在每年的早春时节,儿童应特别注意预防风湿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风湿热的发作与A族溶血性链球菌中的某些特型菌株有关。在早春时节,天气冷湿,链球菌最为活跃,气候变化大,经常在室外活动的儿童容易着凉,而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因而,初发的风湿热以儿童居多。

风湿热发作前1~3周可有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有发热、咽痛、周身关节酸痛、乏力等表现,之后1~3周为临床无症状的静止期。静止期过后,患儿再次出现发热、咽痛、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在风湿热的过程中,儿童可有心率加快、心脏增大、心音改变,出现心脏杂音及心律失常等症状。风湿热如反复发作,可形成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等,造成不可恢复的永久性损害。

预防儿童风湿热的关键在于积极防止和控制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因此,在早春时节要搞好环境卫生,使居室空气清新通畅,防止细菌生长;要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防湿,避免着凉;发生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时,应立即治疗。如能在24小时内开始治疗,则可避免风湿热发作。

51、春季宜防小儿感冒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小儿来讲,是习以为常的事,似无大惊小怪的必要。但是,发生在春季不同于其他季节,因为它与此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春季宜防小儿感冒。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在呼吸道的门户——鼻与咽喉部。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干、咽痛、音哑和咳嗽、咳痰等,还可因吸收病原体毒素,出现发热、头痛、流泪、周身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这些表现与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的初期症状极其相似,有的甚至完全一样,几乎成了这些疾病的前奏曲。

鉴于呼吸道传染病的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难以鉴别,在春季高发季节,对小儿发生的感冒,切不可掉以轻心,医院就诊,不要乱用感冒药,要由医生检查,确诊后再行治疗。

52、春季儿童宜防花粉过敏症

春季,有的孩子在晴天外出游玩时,不是流鼻涕、打喷嚏,就是流眼泪、浑身痒,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花粉过敏症”。因此,春季儿童宜防花粉过敏症。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春季发生的“花粉过敏症”表现主要有三:

第一种是表现在鼻子上。患儿鼻子特别痒,突然间连续不断地打喷嚏,喷出大量鼻涕,鼻子堵塞。这是“花粉性鼻炎”。

第二种是表现在喉咙里。患儿阵发性咳嗽,呼吸困难,有白色泡沫样的黏痰,突然地哮喘,越来越重;过一会儿好了,跟正常人完全一样。这是“花粉性哮喘”。

第三种是表现在眼睛上。孩子眼睛发痒,眼睑肿起来,有水样黏液脓性分泌物出现。这是“花粉性结膜炎”。

据有关专家的调查研究,在大自然当中,有数不清的花草树木,但是,能引起特异体质过敏的花粉,却是极少数,以风媒花为主。而且这种病的发病率还与绿化程度有关。

研究认为,春季气候的变化,对花粉的影响明显。春季树木类花粉的形成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光照强,花粉形成多);春暖花开时节,气温高、空气干燥、风速大,花粉的扩散量就大。由此看来,花粉的传播程度跟温度、湿度和风速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春季花粉扩散高峰期,特别是在风天或天气晴好的日子,家长应尽量少带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外出,到公园等地宜避开花朵茂盛的景点,赏花、拍照应尽快并选择上风向。

什么天气宜带过敏儿童外出?霏霏细雨的时候最好,空气中的花粉已经被雨水彻底带走,过敏儿童的病情也会明显好转。

53春季儿童宜防桃花癣

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不少孩子的面部周围及双手手背常会出现一片片红斑,上面有细碎的糠状鳞屑,有的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因该病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容易发生,所以,民间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桃花癣。这种“癣”多见于儿童。因此,春季儿童宜防桃花癣。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桃花癣不是由真菌感染所致。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接触性皮炎,也称过敏性皮炎,或叫颜面再生性皮炎。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花粉、灰尘等物质飘落在皮肤上,经日光照射溶解后,被皮肤吸收而发生变态反应。另外,儿童植物神经功能不健全,经常便秘、消化不良、维生素缺乏、肠道寄生虫感染等等,也常常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发病时不吃刺激性食物,如生葱、辣椒、生蒜等,以防病情加重。一旦发病,可外用硅霜、苯海拉明霜,严重的可用皮康霜、醋酸祛炎松、尿素软膏等。

预防小儿桃花癣的措施是:一方面孩子外出归来要把落在脸上、颈部、手背的花粉、灰尘等过敏性物质清洗干净,以减少致病的机会。注意在洗脸的过程中,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肤。另一方面儿童外出春游应尽量避免风吹日晒,要多吃水果、蔬菜,以保证多种维生素的供给。

54、春夏之交宜防新鲜蚕豆病

在我国的南方,每年的春夏之交蚕豆成熟的季节,不管城市农村,家家户户餐桌上都会有新鲜蚕豆,嫩绿清香,美味可口。它既可与大米等配合煮成豆饭、豆粥,又可和其他菜肴一起烹调,作为佐餐美馔,备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有些人不仅不能大饱口福,就连吸到蚕豆花粉后,也会诱发一种疾病——蚕豆病。因此,春夏之交宜防新鲜蚕豆病。

蚕豆病是一种以黄疸、贫血为主要特征的溶血反应疾病,医学上称之为“血红细胞β-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引起“蚕豆病”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第一,有的人在春夏之交收获蚕豆时,大量进食新鲜蚕豆,使摄入的裂解素和多巴醌等有毒物质超过一定数量,而引起中毒发病。

第二,有的人本身患有“遗传性血红细胞缺陷症”,在进食新鲜蚕豆或吸入蚕豆花粉后,摄入了一些有毒物质,可使体内血红细胞被氧化破坏而发生溶血性病变。“遗传性血红细胞缺陷症”患者是因蚕豆中何种物质诱发的“蚕豆病”尚无定论,其发病程度与食蚕豆量无关。患者在平时无溶血反应,在药物、蚕豆及感染等诱因下,可发生急性溶血。该病起病急,初有寒战、发热乃至不定位的腹痛,继而发生呕吐,脸色苍白,严重者有明显的黄疸、少尿或无尿,甚至休克和肾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可在1~2天内死亡。

蚕豆病对人体的危害虽大,但是,只要措施得当,还是可以预防的。一是不生食蚕豆(特别是新鲜蚕豆);二是不要一次大量进食或连续进食蚕豆,这样就不会染上蚕豆病;三是有“遗传性血红细胞缺陷症”病史的人不宜食蚕豆。

55、春季宜调养风湿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春季宜调养风湿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大的特点是:病程长,伤害大。因此,祖国医学早有“骨痹”“顽痹”之称;中外医学统一认为,此症终生残疾。但是,若能及时得到辨证施治,防护有法,调养训练得当,也会痊愈。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每于春季反复频繁,疼痛肿胀诸症加重,这是受春季气候特点的直接影响,其奥妙在于“乍暖还寒,阳气弛张”八字之间。乍者速也,还者回也,弛张者回旋反复也。如此变化快速、反复无常,往往会使久染风湿痹痛之人防不胜防,无法注意。

类风湿病的春季调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退换棉衣宜迟不宜早、宜徐不宜骤,不要因天气突然变暖,中午气温升高,为了一时轻松,任意更换衣物。

②每晚收听次日天气预告,若变天,要高度重视,注意起居,调宜于风寒波动之先。

③平素注意全身性防护并对所患肢体关节应当特殊照顾,加强保暖,如上班外出必戴手套、备衣物,以防不测之寒。

④必须注意休息,以免疲劳过度,抵抗力下降,弱不禁风,连续反复出现外感。

⑤一旦发现外感,必须安静卧床休息,不得勉强劳作。

⑥病情稳定期要重视锻炼,以增强体质,恢复功能。

⑦人体一切机能春天开始旺盛,锻炼动以养阳,安卧静以养阴;节制性欲,注意房事,不妄作劳,有益肝肾,以壮筋骨。

⑧食补胜于药补。每日服食适量的鸽子汤或鸡汤、鱼汤、羊骨头汤,以温养脏腑气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