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仔来食好料,来拜咱的牙槽王。」家人这样说。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听到「拜牙槽王」(pàigê-ts-ng)时,一头雾水,应该说这几个音节分别拆开来都懂,「拜」、「牙槽」、「王」,但全部组合在一起时,就完全没头绪。我想有不少词汇都是这样,也不只限于台语吧?当时问了大人,得到的答案也就是祭五脏庙、打牙祭。听到「祭五脏庙」一词,幼时记忆是似懂非懂,但当时听到「打牙祭」又更是一头雾水了,后来经一番解释后,才知道是吃了一顿好料、大快朵颐的意思。我们成长过程中,当时学校还没有台语课程,有不少台语词汇也就这样东拼西凑、透过生活经验吸收而来,回过头以这个经验来看,当时除了学到了台语「拜牙槽王」一词,也反过来增加了国语词「打牙祭」,透过生活经验增加的词汇,印象深刻,要忘也忘不了。无论是「拜牙槽王」或是「打牙祭」,这个「牙」不能不提到每年年末,各大公司行号会陆续登场的「尾牙」传统。现在大家都知道「尾牙」是什么,但其实还有所谓的「头牙」。传统上的「头牙」为农历2月2日祭祀土地公的诞辰,而「尾牙」则是在12月16日这一天,这样的祭祀活动都称之为「做牙」,而这两天分别在年首与年末的「做牙」都会扩大举办的很盛大。譬如「头牙」传统上会卷「润饼雩」(jūn-piánn-kauh),也就是「春卷」,「雩」字有夹进、卷入的意思,或是成卷状的食物,而将所有食材包括花生粉卷在一起的春卷,象征著将钞票成捆卷起的吉祥意义,也是迎接新的一年象征食物。而年末的「尾牙」在传统上则吃「刈包」(kuah-pau),因为刈包造型像是钱财装到满出来的钱包,也是有吉祥的意义在。过去在这两天除了吃这些传统付予吉祥意义的食物外,也会因祭典有不少额外的食物加菜,所以后来也把「做牙」之后的大快朵颐,称之为「打牙祭」,台语则说「拜牙槽王」。现在的尾牙,多半是公司行号为了犒赏员工一整年的辛劳,会在这一天举办大型活动甚至抽奖,成为一个固定且持续因应时代变迁更新的传统。而现在只要平时吃到好料就可以说「打牙祭」或「拜牙槽王」,倒也不限于「做牙」的时候。写到这里,身在深圳的说书小女孩,现在也该起身离开电脑外出觅食,去拜一下我的「牙槽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