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迟迟下不了笔,莫名的烦躁,心里总有一块石头压着,反复想一些事情,推演一些事情,不得要领。一个朋友居然把我拉黑了,这是要绝交的架势?我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说,沟通的大门已关闭。我一头雾水。我知道有一些工作上的冲突和误会,而且这误会也不是针对我,我本想解释安慰一下,但没想到我被拉黑了。有时候情感沟通要重于事实沟通。情绪不对,说什么都废。没有同理心,沟通基本无效。不在同一情感下沟通,基本都是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当情感不统一的时候,即使想基于事实沟通,也容易变成我陈述,你怼我,我不爽,想申辩,讨论转辩论,协商变抬杠,然后沟通偏离了目的,也偏离了事实,又回到了情绪对立状态。你有你的对,我有我的理。如果一方迟钝,一方敏感就更容易出问题。其实误会就如身上瘀堵的地方,按摩的时候很胀痛,多按几次,瘀堵通了,身体自然就舒服了。误会就是需要多几次“对路”的沟通按摩,疏通心情的“瘀堵”,揉开思想的“疙瘩”,让关系变得顺畅,心情变得舒畅。平级沟通很容易出现障碍,怕担责,都在证明自己的对,指责对方的错。特容易出现你的错不是我的因,我的事不容你来管的现象。无论是同事,还是家庭都容易出现这个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身体感冒了,容易不舒服,“精神感冒”了,心情就会不好。这种“精神感冒”的情形在生活中还不少见。
(2)
李银河老师说,人的生存危机,可以分为物质危机和精神危机。物质危机容易理解,主要是吃饭问题,当一个人主要精力在解决吃饱饭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出现精神危机。按照李老师的解释,人出现精神危机就属于“吃饱了撑的”?但人是高级的社会动物,他区别于一般动物,就是他有思想,有情感。一个人出没出现精神危机不好说,但作为普通人就像身体经常处于亚健康一样,精神也是,再健康的人,也会偶尔感冒一下。比如总觉得很无聊,没心情,格格不入,没状态,不喜欢什么,也不恨什么,生活提不起兴趣,也没有兴奋点,不想动,不想说,不想听,说什么都不,也不打扮了,也懒得减肥,一个字“累”,精神和身体交相作用的结果。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有些人是轻微感冒,休息喝水,身体免疫力就能解决问题。有些人精神就可能是重感冒,这需要药物治疗了,不能耽误病情。我提“精神感冒”的概念,是要说明,一是我们出现一些精神上的状态很正常,只要正确对待就能解决。二是感冒也是病,尤其重感冒,久拖不治容易出现大问题。比如精神严重感冒就是抑郁,我们既不怕也要正视。三是感冒如果是流行感冒就容易传染,情绪也一样,是能传染的。我们要注意日常防护,小心感染。
(3)
昨天同学说,炒股有时候的确觉得很无聊,很无聊。我很惊讶,他曾说过股票是他一生的事情,是他的寄托,是他的信仰。怎么他突发如此感想呢?他说原因在于太急于看到成果,挣钱也一样,没钱的时候觉得有钱真好,等有了可能也没有觉得多大的意思。人生可能就是一种态度,得到与否可能都不是幸福的条件。我有同感,我都很久没有静静地看过一本经典的书,看过一部经典的电影了。常常翻阅一本书,快进一部电影。急于看完,快速了解,结束后怅然若失,好像收获并不大。久而久之,阅读和观赏的乐趣没有了,互联网平台和工具往往还会助长你这种“不良嗜好”,你读什么,看什么,它就给你推送什么。你在这种被“喂食”的状态中,不是变得有思辨能力,反而在碎片化中变得迟钝和麻木。我们急于看结果,忽略了过程美。多少事情都要求一个结果,也需要一个结果。往往也是用结果说话。也有领导经常说,我只要结果,别谈过程。比如打仗,就是以结果论输赢,以成败论英雄。但唯有
人生,不能光讲结果。人生的意义在过程,不是结果,在体验。记得有本《幸福方法》的书,给幸福下了一个定义:幸福是快乐而有意义。当下快乐,未来有意义。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这是一个方法,也是心法,可以尝试去衡量一下你自己的生活。以快乐,有意义,不快乐,无意义为坐标画四个象限,然后把你做过的,正在做的,想做的事情放在四个象限里。你就会发现,什么事情是快乐的,但没有意义,什么事情是有意义的,但不快乐,你就会果断抛弃既不快乐还没意义的事情,把精力聚焦在让你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上来。你就会找到幸福的方向。
(4)
当结合自身情况,设身处地地去体验的时候,你就会更加理解我们当初学政治的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国策: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国家社会自不必说,我们一生不都是在抓我们自己和家庭的文明建设吗?小家文明了,国家这个大家还能不文明?现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不也是我们实实在在的个人的主要矛盾吗?记住两个幸福公式,去寻找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因子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了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的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
做好你能做好的,控制好你能控制的,其他的交给运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