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中医多称之为“心痹”,中医认为该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青少年多阳气偏盛,内易蕴热,若复感风寒湿邪,热为外邪所郁,流注肌肉、关节、脏腑,内舍于心,而为“心痹”,加之气候异常,寒暑不均,冷热异常,或久居潮湿之地,而此时正气不足时,这些风、寒、热、湿之邪便会趁虚侵袭,痹阻经脉、筋骨,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证。
痹证日久,外邪由经脉而入脏腑,则为心痹。风湿活动侵犯心肌、心包及心内膜,并逐渐形成了心脏瓣膜的损害。瓣膜病变造成了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日久引起心肌代偿劳损,最终出现心功能不全及其并发症,根据病程的发展及病因病机。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分为气血虚亏、症见心悸瘀阻、心肾阳虚等类型。临床上以肺络瘀阻型为多见。此型之病理特点是外邪入体,累及心脏,湿阻血瘀,心肺受损。
故治法突出利湿与化瘀并举,即“利湿兼活血,活血必利湿”。以正气虚衰为本。淤血痰浊、水饮为标,治疗中兼顾两者,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风湿性心脏病形成以后,最早所见的证候食心气虚。
心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血不能濡养心脏,则心悸气短诸症可见,心肺血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心气虚弱则肺虚无力,难以布散气津,易致津凝气阻,聚温为痰,停而为饮,外溢肌肤则引起水肿。肺失肃降则见咳嗽。心气虚可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相当于心功能失代偿期。心肾为水火之脏,心阳虚日久可导致肾阳不足,心肾阳衰,阴寒内生,水饮不化,则形寒肢冷,气短喘促,尿少等,或见气血两虚,阴阳并损,晚期可出现光气虚脱,阴阳离绝之危重证候。在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淤血,痰浊,水饮等内生之邪,治疗过程中不容易忽视。风湿性心脏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要注意扶正,又要极积防治风湿热再度侵袭。
故首先要控制风湿活动,防止加重瓣膜的损伤。在瓣膜损伤的治疗上,常用活血散坚药,但这些药用多了,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可合用*芪,茯苓,白术,猪苓等,一是可以增加免疫力,二是可以排除多余的水分。排除淤积于下肢或其它部位的多余水分,而且可以消除因风湿活动而造成的瓣膜炎症水肿渗出,减轻瓣膜的增生,恢复其柔顺性,功效比较多,是西药利尿药所不能比拟的。
有的病人恢复的很好,甚至彩超检查,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也得到了改善。
今日医话
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表现为:眩晕或晕厥、呼吸困难、猝死、多汗和心悸等。
眩晕或晕厥:有的病人有眩晕或晕厥发生,其时间持续可短至1分钟长达半小时以上。部分病人伴有阿斯综合症或心律失常。眩晕或晕厥常发生于劳动后或身体向前弯曲时。
呼吸困难:劳力性困难往往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常伴有疲乏无力。与静脉压阵发性升高。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可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是风湿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症状,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猝死:约有20%到50%的病例可发生猝死,多数病例猝死前可有反复心绞痛或晕厥发作,但亦可为首发症状。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严重的,致命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颤)等有关。
多汗和心悸:此类患者出汗特别多,由于心肌收缩增强和心律失常。患者常感到心悸,多汗常在心悸后出现,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