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心律失常论坛华伟无导线起搏的 [复制链接]

1#

今年恰逢上海交通大医院(以下简称“医院”)建院周年,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律失常疾病的认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救治难治性心律失常疾病的水平,促进复杂心律失常诊疗技术的传播,医院于年9月21日~24日举办“上海心律失常论坛”,全国心血管专家齐聚一堂共享盛典。主题演讲专场,来自中医院(以下简称“医院”)的华伟教授分享了无导线起搏技术的最新进展。

无导线起搏器的诞生

自年第一台起搏器诞生,植入式起搏器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普通的起搏器,常常由于导线出现问题引发各类并发症,如:感染、导线植入失败、导线穿孔/脱位、导线拔除、导线废弃、静脉血栓/闭塞、瓣膜反流以及电磁干扰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无导线起搏器应运而生。

作为可供临床使用的微型起搏器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基于导管的递送系统,介入操作;高集成能量的微型电池;低能耗的设计;能够可靠的固定于心肌,脱位与穿孔风险低;便于测试和程控;植入与取出技术易操作。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要求的实现成为可能,无导线起搏器也慢慢在临床上逐步推出。

相较于传统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能够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效率,而且成本更低(减少住院时间、急性期或远期并发症更少,即由这些原因导致的医疗成本减少)。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如:取出较难、单一位点起搏、只能单腔起搏以及电极脱位可能性。

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

目前,投入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有两类无导线起搏器:Nanostim公司生产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LeadlessCardiacPacemaker,LCP)和Medtronic公司生产的经皮无导线起搏器(PercutaneousLeadlessPacemaker,PLP)。

LCP已应用于临床,相关临床试验LeadlessTrial研究已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是首项人体内无导线起搏器的前瞻性、非随机、单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完成的33例植入中,手术成功率在97%,平均耗时28±17分钟。随访9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仅有3例患者发生了2次入院。术后12周起搏阈值与阻抗均有明显下降。

Medtronic公司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固定方式不同于LCP的螺旋或叉齿,采用柔性小爪固定。《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相关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传统起搏系统相比,使用Mirca主要并发症降低51%,植入成功率达99.2%,中位植入时间为28min(从鞘管进入到鞘管撤除),98.3%的患者起搏阈值较低且稳定,设备预期寿命达到12.5年。医院也参与植入了5例无导线起搏设备,手术时间逐渐从多分钟缩短至70多分钟。

另外,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是超声介导无导线左室起搏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超声发射器以及接受起搏电极。可与起搏器、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共同植入,植入左心室的接收起搏电极可以感知右室导线的起搏信号,几乎同时(间期3ms)触发左室起搏,达到左右心室同步化的治疗目的。SELECTLV研究证实超声介导无导线左室起搏系统(WiCS-LV)是安全可行的,未来可应用于CRT植入失败或无反应的患者。另一项纳入欧洲12个医学中心的WiSE-CRT研究正在进行中,将评估超声能量行左室起搏实现CRT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总结

无导线起搏技术避免了导线的静脉植入与存留,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微型起搏器将电池、环路和起搏电极集成为可全部置入心腔内的“袖珍胶囊”,而经能量转换的无导线起搏通过超声或电磁能量转换成为起搏电脉冲,改变了起搏器的能量传输方式,是起搏技术的巨大革新。目前,无导线起搏器尚处于动物实验或初步临床研究阶段,真正广泛应用于临床仍有待时日。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