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22
下列哪种治疗剂量的口服药物在相对低剂量时引起TdP的风险更高?
A.奎尼丁
B.索他洛尔
C.伊布利特
D.多非利特
E.红霉素
(配图与试题无关)
A
解析:奎尼丁作为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其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作用呈“非剂量相关性”。因其具有强的Ikr阻断作用,在相对小剂量低浓度时,其kr阻断可导致QT间期延长,TdP发生率增高。当其在较高浓度时,因其具有阻断钠电流(包括晚钠电流)的作用,使TdP发生率低于较低浓度时。其机制包括:①QT间期相对缩短(较低浓度时);②减小动作电位2相与3相的净复极电流,从而直接抑制延迟后除极(EAD);③减轻药物的反向使用依赖性。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Ikr阻滞剂并没有TdP的风险,如抗心绞痛药物雷诺嗪,因其在阻断Ikr的浓度范围内也具有阻滞晚钠电流的作用。
多非利特、伊布利特及索他洛尔均为单纯的Ikr阻滞剂,其TdP诱发作用呈剂量相关性,随着剂量增大及血药浓度的升高,TdP发生概率增加。因此类药物有明显的反向使用依赖性,故在心动过缓时QT间期延长更明显,TdP发生风险更高。
那药物反向使用依赖性的机制到底是什么。目前的观点认为,这主要与晚钠电流相关。晚钠电流失活呈电压依赖性,当心肌细胞复极外向电流减少,复极时间延长(QT间期延长)时,晚钠电流失活减少,导致动作电位时程(APD)及QT间期进一步延长。此时在药物抗心律失常作用增强的同时,TdP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诱发的TdP,亦多是通过Ikr阻滞导致的,如红霉素等,通常发生于大剂量或静脉用药时,常合并其他导致TdP的危险因素(如电解质紊乱,合用其他延长QT间期的药物等)。
药物使用依赖性是指内向电流阻滞剂(包括钠及钙通道阻滞剂)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率快时作用更强,为什么在心率快时作用更强呢?因为药物作用的强弱取决于药物是否与相应通道结合,如果结合时间长,不能及时从相应结合部位解离,药物作用就强。当心率快时,一方面留给药物从结合部位解离的时间相对短,另一方面如果药物本身就具有从结合部位缓慢解离的特性(如IC类钠通道阻滞剂普罗帕酮或氟卡尼等),药物在心率快时作用就很强。另外,IB类钠通道阻滞剂如利多卡因,虽同样属于钠通道阻滞剂,因其具有结合部位迅速解离的特性,即便在心率快时,它也能较快从结合部位解离,所以利多卡因就没有明显的使用依赖性。
药物反向使用依赖性(主要是钾通道阻滞剂)是指药物在心率慢时作用更强,目前机制认为主要是晚钠电流参与。首先要明确晚钠电流具有两个特性:
(1)晚钠电流失活具有电压依赖性:如果复极时间长(如应用钾通道阻滞剂或心率较慢时),晚钠电流的失活电位(出现在复极期)就不容易迅速达到,晚钠电流通道就会持续开放,复极时间就会进一步延长。
(2)晚钠电流从失活状态恢复到备用状态的时间特别长:可达数百至上千毫秒。因此当心率较快时,舒张期相对较短,晚钠电流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到备用状态,当连续的快心率出现时,晚钠电流就无法为激活开放做好准备,故心率快时晚钠电流就会相对减小。而当心率慢时,一方面晚钠电流不容易达到失活电压,会持续开放,另一方面达到失活电压的晚钠电流,也可以有足够时间恢复到备用状态,为下一次的激活开放做好了准备,所以心率慢时晚钠电流相对较大。
因此,当使用钾通道阻滞剂时,一方面药物会使复极时间延长,心率慢时基于晚钠电流的特性,晚钠电流增强,复极时间会进一步延长,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复极的作用会相对更明显,这就是反向使用依赖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反向使用依赖性是钾通道阻滞剂的特性之一,但是这种特性实际和钾通道阻滞没有“因果”关系(实际是在钾通道阻滞的基础上,因为晚钠电流的参与,将钾通道阻滞剂的影响复极作用“放大”)。实际上,即便在未使用钾通道阻滞剂的情况下,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时,如果心率较慢,由于晚钠电流较大,QTc间期亦会较心率快时延长,存在“反向依赖性”,而非“反向(药物)使用依赖性”(此时并没有应用钾通道阻滞剂)。可见“反向依赖性”实际是个更有内涵的概念。
“心动中国?稳心杯”项目主要包含“心动中国?稳心杯”心电知识培训和“心动中国?稳心杯”心电大赛两部分内容。由国家著名心电专家郭继鸿和严干新牵头,全国各个省市的心电学术带头人共同参与。活动旨在通过培训及比赛提高临床医生对心电图知识的掌握、疾病的诊断以及临床治疗的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基层卫生人才水平;打造医生领域的大型公益项目;为广大医生提供心电领域学术交流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