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抗心律失常药物处方审核案例详解 [复制链接]

1#

心血管系统疾病本身具有发病原因多、并发症多、用药周期长且患者多为老年人等特征,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高血压和冠心病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且需要长期治疗和预防,属于慢性病管理范畴,而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复杂,用药种类达数十种之多,故选择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处方审核的介绍重点。根据《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北京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等文件的指导,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处方进行审核,列举以下案例和解析,以期为药师处方审核提供参考。

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drug,AAD)作用于心脏的离子通道和受体,影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各时期,抑制自律性和/或终止折返而纠正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AAD通常发挥阻断传导和/或抑制自律性的作用。根据其主要作用和靶点,改良的VaughanWilliams分类法将AAD分为4类。①Ⅰ类:为快速Na+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滞Na+通道,抑制0期除极而发挥作用。这些药物均带正电,据推测可与Na+通道内部孔道的特定氨基酸残基相结合。由于药物和通道受体结合和解离的速度不同,其作用机制或作用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故又分为3个不同的亚组,即ⅠC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和分离的速度最慢,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强,代表药物有普罗帕酮、氟卡尼等;ⅠB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和解离的速度最快,降低自律性,代表药物有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等;ⅠA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和分离的速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以延长有效不应期最为显著,代表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②Ⅱ类:为β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发挥作用,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Na+电流和L型Ca2+电流的增加,表现为降低窦性及异位起搏点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期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性,增加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也可减慢前向和逆向异常通路的传导,代表药物有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③Ⅲ类:通过阻滞K+通道,从而延长复极、Q-T间期、APD和不应期,代表药物有胺碘酮、索他洛尔、决奈达隆、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维那卡兰和阿齐利特等。④Ⅳ类:为L型Ca2+通道阻滞剂,主要是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相比之下,二氢吡啶类药物(如硝苯地平)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很小。Ⅳ类药物可减慢窦性心律,增加房室结的不应期和经房室结的传导时间,并可抑制左心室功能,代表药物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

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学特征、药动学特征和不良反应

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对K+通道也具有中度阻滞作用,当心率较慢时,K+通道阻滞作用可能成为主导。ⅠA和Ⅲ类增加复极时间、Q-Tc间期,会导致自律性增加,增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depointes,TdP)的风险。ⅠA类还具有抗胆碱能活性,往往抑制心肌收缩力。奎尼丁和普鲁卡因胺通常可降低血管阻力,而丙吡胺可增加血管阻力。

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对静息状态的Na+通道的阻滞作用较不明显,但可有效阻滞已除极细胞的Na+通道,因此其对快速性心律失常更有效。ⅠB类只对心室组织有效,为窄谱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阻滞开放的Na+通道,减慢传导,与Na+通道分离缓慢,因此心率更快、效果更好。同时当心率较快时,药物与Na+通道分离的时间缩短,被阻滞的通道数量增多、阻滞增强、冲动传导速度进行性下降、QRS波增宽,从而导致心律失常(例如室性心动过速),尤其对病变的心肌。ⅠC类药物不能用在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例如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的左心室肥大、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会增加该类患者的死亡率。

Ⅱ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降低心率(可能导致心动过缓),减少心室收缩力(减少每搏心输出量),并延长P-R间期(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故禁用于未经治疗的病窦综合征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Ⅳ类中与地尔硫相比,维拉帕米对窦房结和房室结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一类需要长期用药治疗的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治疗策略及处方审核案例详解

针对治疗目的,治疗策略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原发病的治疗、心室率控制、节律控制和抗凝治疗。

(一)生活方式调整

强调AF患者的自我管理。超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过度运动等均可增加AF的发生概率,因而要使患者充分认识这些外在因素,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科学运动,调整心态,不要过度焦虑,学会监测心率,及时发现AF并就医。生活方式调整有利于AF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危险因素的减少、临床预后的改善。

(二)原发病的治疗

对伴有引起AF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对上游即原发病进行治疗。目前发现一些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ARB)、醛固酮拮抗剂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干预心脏结构重构,从而有助于维持窦性心律,减少AF的发生,改善预后。

(三)心室率控制(心率控制)

即减缓反应性心室率,使心室得到更好的充盈,有助于改善症状和血流动力学,同时改善临床疾病状态(包括心肌缺血、心功能),且药物控制心室率的成功率较高(约80%)。心室率控制的目标心率为运动状态时≤次/min、静息状态时≤80次/min或达到症状控制所需的心率。AF患者的心室率控制需要长期用药,主要口服使用有房室结阻滞效应(负性传导)的药物。心室率控制的一线用药为β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二线用药为地高辛,主要用于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患者。对快速发作性AF心率的患者,常需要紧急使用以上药物的静脉制剂控制心率。这3类药物都有负性变时、负性传导作用,联用时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的风险增大,所以联用主要用于心室率控制不佳、仍有不能耐受的症状的AF患者。对心力衰竭患者,一般为β受体拮抗剂+地高辛,极少情况下才使用β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地高辛。审方要点:如果发现β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以及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地高辛,一定要与医师和患者核实联用的必要性。

案例1

性别:女年龄:41岁

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处方内容:

地高辛片0.mgq.d.p.o.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倍他乐克)47.5mgq.d.p.o.

呋塞米片(速尿)20mgq.d.p.o.

螺内酯片(安体舒通)20mgq.d.p.o.

适宜处方。

该患者为中年女性,原发病为风湿性心脏病,在此基础上发生心房颤动,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因为引起瓣膜损害(主要为二尖瓣狭窄),常合并心力衰竭,故长期联合使用β受体拮抗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地高辛以控制心室率,可改善症状和心功能。呋塞米和螺内酯用于心力衰竭症状的改善。故该处方为适宜处方。

1.地高辛地高辛有直接?的房室结阻滞效应和类迷走神经样作用,具有负性变时、负性传导作用,和其他控制心率的药物相比,它的相对劣势是:①主要是对静息心率有控制效果,对交感兴奋状态下(例如运动或精神紧张)的心率控制效果不佳;②起效比较慢,静脉注射后起效也需要2小时多,6~8小时才能达到最大效果,明显慢于其他负性变时、负性传导的药物,故静脉一般使用毛花苷丙注射液(西地兰);③洋地*药物用于伴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AF)患者,至少无生存获益的证据。它的优点是:①不引起血压下降,可用于较低血压的AF患者;②对合并心力衰竭的AF患者或者一线室率药物控制不充分时可加用地高辛。地高辛用于AF时的审方要点:①需要注意地高辛的剂量。长期低剂量维持治疗,一般剂量为0.~0.5mg/d,一天1次。②需要注意相互作用。地高辛是P糖蛋白底物,通常在肠上皮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将地高辛泵入肠腔内并降低其生物利用度,P糖蛋白也存在于肾小管,将地高辛从肾脏清除,因此地高辛和P糖蛋白抑制剂合用存在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加并引起中*的风险,需要调整剂量,监测地高辛的不良反应,必要时进行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常见的CYP3A4抑制剂也常为P糖蛋白抑制剂,如奎尼丁、维拉帕米、地尔硫、胺碘酮、普罗帕酮、氟卡尼、伊曲康唑等。例如地高辛和奎宁丁合用,地高辛的剂量要减少1/3~1/2。③地高辛50%~75%的原型通过肾排泄,地高辛在肾功能障碍患者的分布减少、肾清除减少,在肾功能损害患者中使用应谨慎。肾功能不全时需要减少剂量,必要时通过血药浓度监测来调整剂量。④低钾血症时,地高辛中*明显增加,所以使用地高辛时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