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有12%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因此而死亡率会增加31.8倍,有无方法更好预测?
医院姚亚丽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心梗患者介入后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c)持续降低缓慢(≥ms)是其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者指出,对心梗患者入院后进行Tpec动态观察,及时发现PCI后Tpec恢复缓慢者,有助于鉴别出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人群,对其采取积极的治疗策略,可能会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Tpec是不同层心肌细胞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反映,缺血导致该值增大时心室容易出现早后除极、折返,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研究显示,心梗PCI后Tpec≥ms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4.2%,而Tpec<ms的患者显著较低为9.3%。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PCI后Tpec降低缓慢且呈波动趋势,而未发生者在术后6h即降至ms以下,呈逐渐下降趋势。图1
进一步分析显示,PCI后Tpec持续高于ms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Tpec的降低有效,可增加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然而β受体阻滞剂能否改善Tpec使患者受益,尚不明确。
该研究共纳入行PCI的STEMI患者例,并据患者PCI后Tpec是否降至ms分为两组,一组33例其Tpec≥ms,一组例Tpec<ms。其中有94例患者PCI术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心室颤动、心搏骤停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来源:刘吉园,牛小伟,张益铭,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前后T波峰末间期的变化过程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中国循环杂志,,32:-.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40指南解读一刊打尽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