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1、传出神经:传递来自中枢神经的冲动以支配效应器官活动的神经
2、胆碱能神经:能合成及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
包括:(1)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2)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3)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分泌神经和骨骼肌的血管舒张神经
(4)运动神经
3、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能合成及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
几乎全部的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都属于此类神经
4、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1)乙酰胆碱(Ach)
1)合成:胆碱能神经末梢
胆碱+乙酰辅酶A————Ach(在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下)
2)贮存:Ach与ATP和囊泡蛋白共同贮存于神经末梢囊泡内
3)释放:胞吐外排,量子式释放
4)消除:Ach————胆碱+乙酸(在胆碱酯酶AchE的作用下)
(2)去甲肾上腺素(NA)
1)合成: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
酪氨酸——多巴——多巴胺(进入囊泡)——NA
2)贮存:NA与ATP、嗜铬颗粒蛋白结合,贮存于囊泡内
3)释放:胞吐外排
4)消除:约75%-95%再摄取,摄取入神经末梢的NA可进一步被摄取入囊泡,贮存起来以供下次的释放,其余未进入囊泡的NA被MAO破坏;其余存在于突触间隙的NA即被COMT和MAO破坏
5、胆碱受体:选择性与Ach结合的受体
(1)M受体:选择性与*蕈碱结合的胆碱受体,分布于节后胆碱能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属于G蛋白偶联型受体
亚型:M1:主要分布于神经节、胃腺细胞及中枢神经
M2:主要分布于心脏和突触前膜
M3:主要分布于平滑肌和腺体
(2)N受体:选择性与烟碱结合的胆碱受体;属于离子通道型受体
亚型:N1受体:位于自主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
N2受体:位于骨骼肌细胞膜上
6、肾上腺素受体:能选择性与NA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肾上腺素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型受体
a1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分布于血管、瞳孔开大肌、胃肠和膀胱括约肌、汗腺和唾液腺等部位
a2受体:存在于突触前膜
b1受体:主要位于心脏、肾入球动脉的球旁细胞
b2受体:存在于支气管、血管平滑肌、睫状肌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上
b3受体:存在于脂肪组织
7、胆碱能神经的效应:
8、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效应:
9、机体大多数器官受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双重支配,作用效果多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又是统一的,以共同维持所支配效应器的正常活动
通常情况下:
心脏和血管——NA能神经支配占主导
胃肠道和膀胱等内脏平滑肌、腺体——Ach能神经支配占主导
同时兴奋或抑制时,表现为优势支配的神经引起的效应增强或减弱
10、受体激动药:结合后能兴奋受体产生与Ach或NA相似作用的药物,分别称为拟胆碱药或拟肾上腺素药
11、受体阻断药:结合后阻断受体,对抗激动药作用;产生与Ach或NA相反的作用的药物分别称为抗胆碱药或抗肾上腺素药
五、拟胆碱药
1、完全拟胆碱药,M、N受体激动药
乙酰胆碱(Ach)
(1)Ach是胆碱能神经递质,其作用广泛,选择性差,作用时间短暂,且性质不稳定,极易被体内胆碱酯酶水解,故无临床使用价值,可作为研究工作中的工具药使用
(2)M样作用: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部分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缩瞳、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收缩;胃肠道、泌尿道、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
(3)N样作用:激动N1受体——作用复杂
激动N2受体——骨骼肌收缩
(4)中枢作用:兴奋、增强记忆;过量使用导致先兴奋、后抑制
2、M胆碱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匹鲁卡品)
(1)能直接激动M受体产生作用,对眼和腺体作用较强
(2)眼
1)缩瞳:虹膜内的瞳孔括约肌受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本品可直接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受体,表现为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毛果芸香碱通过缩瞳作用可使虹膜向中心拉紧,使虹膜根部变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导致眼内压下降
3)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能激动睫状肌环状肌纤维上的M受体,使睫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导致控制晶状体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而变凸,屈光度增加,使眼调节于近视
(3)腺体:毛果芸香碱可明显增加汗腺、唾液腺的分泌
(4)临床应用
1)青光眼:低浓度的毛果芸香碱(2%以下)滴眼,可缩瞳、扩大前房角间隙、降低眼内压,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但高浓度药物可加重症状;对早期开角型青光眼也有疗效
2)虹膜睫状体炎:毛果芸香碱可以与扩瞳药(阿托品)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此外毛果芸香碱还可以作为解救抗胆碱药阿托品中*
(5)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滴眼时应压迫内眦,避免药液经鼻泪管流入鼻腔吸收,产生不良反应;过量可出现M受体过度兴奋症状,还可使视力下降,产生暂时性近视,出现眼痛等等症状
3、抗胆碱酯酶药
抗胆碱酯酶药能和AchE结合,使酶失活,导致Ach在体内蓄积,表现出M样及N样作用
可逆性抗AchE药:如新斯的明、*扁豆碱等
难逆性抗AchE药:如有机磷酸酯类
新斯的明
(1)人工合成季铵类化合物,脂溶性低,口服吸收少,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滴眼时不易透过角膜,对眼作用弱
(2)机制与药理作用
抑制AchE活性,使酶失活,导致Ach在体内蓄积,表现出M样及N样作用
对骨骼肌作用最强,胃肠和膀胱平滑肌作用较强,对腺体、眼、心血管及支气管作用弱
新斯的明对骨骼肌兴奋作用最强的机制:
①抑制神经肌肉接头胆碱酯酶
②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
③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
(3)临床应用
1)重症肌无力:新斯的明与吡斯的明、安贝氯胺可控制疾病症状,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常规用药;作用时间短,须反复用药
2)术后腹气胀、尿潴留:新斯的明能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促进排气、排尿,用于手术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气胀及尿潴留
3)非去极化型(竞争性)肌松药中*解救:如筒箭*碱
4)阿托品中*:对抗外周症状;对中枢症状无效
(4)不良反应:过量可产生“胆碱能危象”;重者可导致肌无力的加重
(5)禁忌症:机械性肠梗阻、尿路梗阻、支气管哮喘
*扁豆碱
(1)作用与新斯的明相似,但因作用选择性低,全身*性反应较严重,很少全身用药
(2)主要局部用药治疗青光眼,眼内局部应用时,其作用较毛果芸香碱起效快,作用较强而持久
(3)刺激性较强,长期用药后不易耐受
(4)滴眼时可引起睫状肌痉挛而导致头痛、眼痛、视物模糊
六、有机磷酸酯类抗AchE药中*及AchE复活药
1、有机磷酸酯类抗AchE药中*
2、AchE复活药
七、抗胆碱药—M胆碱受体阻断药
1、阿托品类生物碱
体内过程(了解):阿托品口服吸收迅速,作用维持3-4小时,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并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血液
阿托品
(1)阿托品是非选择性的M受体阻断剂,对M受体各亚型均有阻断作用;与M受体结合后能竞争性拮抗Ach或胆碱受体激动药对M受体的激动作用
(2)腺体:通过阻断M受体,抑制腺体分泌;其中对唾液腺和汗腺最为敏感,其次是泪腺及呼吸道腺体,最后是胃液的分泌,对肠液、胰液的分泌基本无作用
(3)眼:阿托品对眼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反
1)扩瞳:阿托品可直接阻断瞳孔括约肌的M受体,此时瞳孔开大肌的功能占优势,表现为瞳孔扩大
2)升高眼内压:阿托品通过扩瞳作用可使虹膜向周围边缘退缩,使虹膜根部变厚,前房角间隙变窄,房水不易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导致眼内压升高
3)调节麻痹:阿托品能阻断睫状肌环状肌纤维上的M受体,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导致控制晶状体的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屈光度减低,使眼调节于远视
(4)平滑肌:阿托品能松弛多种内脏平滑肌,尤其是对于痉挛状态的平滑肌作用显著
胃肠道平滑肌尿道和膀胱逼尿肌胆道、输尿管和支气管平滑肌子宫平滑肌
(5)心血管系统
1)心脏:阿托品对心脏的主要作用为加快心率,较大剂量的阿托品可以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从而引起心率加快;阿托品在小剂量时,可使部分病人心率轻度而短暂地减慢,这是因为小剂量的阿托品阻断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突触前膜上的M1受体,使Ach分泌增多所致
2)血管与血压:大剂量的阿托品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扩张外周血管和内脏血管,尤以皮肤血管最为明显;其扩血管作用在微循环血管痉挛时表现突出,可产生明显的解痉作用,改善微循环;阿托品的扩血管机制可能是机体对阿托品引起的体温升高后的代偿性散热反应
(6)中枢神经系统:较大剂量的阿托品可轻度兴奋延髓和大脑,中*剂量可见明显中枢兴奋症状,继续增加剂量可见中枢由兴奋转为抑制
(7)临床应用
1)解除平滑肌痉挛:适用于各种内脏绞痛,因能松弛膀胱逼尿肌可用于遗尿症,对于胆绞痛或肾绞痛需与阿片类药物合用
2)抑制腺体分泌:用于全身麻醉前给药,以减少呼吸道腺体及唾液腺分泌,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3)眼科应用:
①虹膜睫状体炎:松弛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使之充分休息;与缩瞳药合用预防虹膜与晶状体的粘连
②验光配镜:儿童的睫状肌调节功能较强,阿托品局部滴眼可使睫状肌松弛,晶状体固定,可准确测定晶状体的屈光度
4)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阿托品可用于治疗因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
5)抗休克:大剂量的阿托品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感染中*性休克,阿托品通过解除血管痉挛,舒张外周血管而改善微循环,有助于抗休克;目前此作用多用山莨菪碱替代
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阿托品可迅速解除M症状,但必须早期、足量,反复应用,达到“阿托品化”的效果
(8)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视物模糊、心率加快、瞳孔扩大及皮肤潮红等,随着剂量加大,会出现中枢中*症状
(9)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
山莨菪碱(-2)
(1)具有与阿托品类类似的药理作用,其特点为对内脏平滑肌的解痉作用和解除血管痉挛作用选择性较高;抑制唾液分泌和扩瞳作用较弱
(2)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兴奋作用很弱
(3)主要用于感染中*性休克,内脏平滑肌痉挛
东莨菪碱
(1)东莨菪碱在治疗剂量时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大剂量有催眠作用;外周作用与阿托品相似,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抑制腺体分泌作用比阿托品强,扩瞳及调节麻痹作用比阿托品弱
(2)临床应用
1)麻醉前给药:能抑制腺体分泌,并有中枢抑制作用
2)防晕止吐:用于晕动症
3)治疗帕金森病:产生中枢性抗胆碱作用
4)其他
2、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1)合成扩瞳药
后马托品
后马托品的抗M样作用弱于阿托品,其扩瞳和调节麻痹作用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2)合成解痉药
溴丙胺太林(普鲁苯辛)
对胃肠道平滑肌具有选择性,治疗量可明显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并能不同程度减少胃液分泌;宜饭前服用
(3)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
哌仑西平
对M1和M4受体的亲和力均强
替仑西平
对M1受体的选择性阻断作用更强
两者均可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用于与泌酸有关的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八、抗胆碱药—N胆碱受体阻断药
1、骨骼肌松弛药
N2受体阻断药能与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结合,阻断神经冲动的正常传递,产生骨骼肌松弛作用
①去极化型肌松药
又称为非竞争型肌松药,对N2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且不易被AchE水解,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与Ach类似但较持久的去极化作用,N2受体不能对Ach起反应
作用特点:
1、最初可出现短时肌束颤动
2、药物连续使用可产生快速耐受性
3、过量时不能用新斯的明解救
4、治疗剂量无神经阻断作用
琥珀胆碱(司可林)
(1)肌松作用快而短暂,静脉注射适用于气管内插管、气管镜和食管镜检查等短时操作
(2)口服不吸收,注射入体内后即可被血液和肝中的假性胆碱酯酶迅速水解
(3)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窒息:过量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对清醒患者禁用
2)术后肌痛:短暂肌束颤动作用可以损伤肌梭
3)眼内压升高:使眼外肌短暂收缩,引起眼内压升高
4)血钾升高:因肌肉持久去极化,大量的钾离子从细胞释放出来,引起血钾升高
5)心血管反应:可兴奋迷走神经,产生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6)恶性高热:属于特异质反应
7)其他
(4)禁忌症
青光眼、烧伤、恶性肿瘤、肾功能损害及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②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又称竞争型肌松药,能与Ach竞争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但不激动之
作用特点:
1、无肌束颤动
2、吸入性全麻药可增强此类药物的肌松作用
3、过量能使用新斯的明解救
筒箭*碱
(1)口服难吸收,临床上可作为麻醉辅助药
(2)作用时间较长,起效慢,用药后不易逆转,副作用多
泮库溴铵
(1)为长效竞争型肌松药,作用与筒箭*碱相似,效果要强
(2)中效——阿曲库铵;短效——米库溴铵
九、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a、b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AD)
(1)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分泌的激素,化学性质不稳定,临床上常用其盐酸盐
(2)口服后易在肠液、肠粘膜和肝中被氧化破坏,故无效;皮下注射可收缩局部血管使吸收延缓,作用持久;肌内注射不引起骨骼肌血管收缩,故维持时间短
(3)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肾上腺素可激动a和b受体
1)心脏:心脏以b1受体为主,肾上腺素可激动心肌、窦房结和传导系统的b1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加速传导,增加心输出量;因为肾上腺素提高了心肌的代谢率和兴奋性,增加了心肌耗氧量,所以当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可致心律失常
2)血管:肾上腺素可以激动血管平滑肌上的a1受体和b2受体,a1受体激动使血管收缩,而b2受体激动则舒张血管;皮肤、黏膜、内脏血管上a1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对其呈明显的收缩作用,骨骼肌血管以b2受体为主,肾上腺素可使其扩张,增加骨骼肌血流量;此外肾上腺素可使冠状动脉舒张,血流量增加,原因:①冠脉b2受体占优势②心肌收缩期缩短,舒张期相对延长③心肌代谢率增高,释放腺苷等扩血管代谢产物
3)血压: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与剂量密切相关;治疗量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或者下降,脉压增大;大剂量肾上腺素会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肾上腺素对血压的改变是双相反应;如果事先给予a受体阻断剂,则肾上腺素激动a受体的作用被阻断,其激动b2受体的作用占优势使血管扩张,原来的升压作用转变为降压,称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4)平滑肌:肾上腺素可激动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2受体,使支气管舒张,对于痉挛状态的支气管,舒张作用更加明显;可激动支气管黏膜血管的a1受体,使之收缩,从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哮喘时的黏膜水肿和渗出;还可以激动支气管黏膜的肥大细胞的b2受体,抑制其释放组胺和其他变态反应物质
5)代谢:肾上腺素可促进糖原分解、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升高;可促进脂肪分解(b3)
6)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大剂量时才会出现激动、呕吐、肌强直,甚至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小剂量会间接兴奋中枢
(4)临床应用
1)心搏骤停:在进行各种心肺复苏抢救措施的同时,可心室注射肾上腺素
2)过敏性休克:可用于因药物(青霉素等)以及其他抗原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应用时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危急病例可采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后缓慢静脉注射,但必须控制注射速度和用量
3)支气管哮喘:主要用于控制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
4)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配伍局麻药使用可延缓局麻药的吸收,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将浸有0.1%肾上腺素的棉球或纱布用于外伤处,可以收缩黏膜血管而止血
5)青光眼:减少房水生成量
(5)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过快,可导致血压骤升或心律失常,甚至心室纤颤;有发生脑出血的危险
(6)禁忌症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麻*碱
(1)口服吸收完全,可透过血脑屏障,消除缓慢,故作用维持时间较久
(2)麻*碱可以直接激动a和b受体,也可以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作用
(3)与肾上腺素比较,麻*碱的特点是:①性质稳定,口服有效②中枢兴奋作用较显著③a、b受体激动作用较弱但持久③连续使用易发生快速耐受性
(4)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中枢作用:较大剂量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对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也有较弱兴奋作用
2)心血管作用:麻*碱可兴奋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整体上心率变化不大;剂量过大可以产生心脏抑制
3)平滑肌:松弛作用比肾上腺素弱
4)快速耐受性:在短期内反复应用麻*碱,作用可持续减弱,停药后数小时作用可恢复;机制可能与连续给药后导致递质消耗和受体脱敏有关
(5)临床应用
1)防治某些低血压状态: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以防治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可能引起的低血压
2)缓解鼻塞症状:0.5-1%溶液滴鼻,消除鼻黏膜充血和肿胀
3)支气管哮喘:用于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和轻症治疗
4)缓解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的皮肤黏膜症状
(6)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为了预防支气管哮喘而晚间给药时,宜加小剂量镇静催眠药以防治失眠;本品可从乳汁分泌,故哺乳期如女避免服用
多巴胺(DA)
(1)与肾上腺素相似,口服经肠液、肠粘膜和肝被破坏而失效,皮下、肌内注射也无效,故一般采用静脉给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外源性多巴胺无中枢作用
(2)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多巴胺除可以激动D1受体外,也可以激动a和b受体
1)心血管系统:与剂量有关;低剂量主要激动D1受体,使肾、肠系膜和冠状动脉舒张;较高剂量可激动心脏b1受体;进一步加大剂量则以激动a1受体占优势,使血管收缩,舒张压升高
2)肾:与剂量有关;低剂量激动肾D1受体,使肾血管扩张,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大剂量可激动肾血管的a受体,使血管收缩
(3)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抗休克,如感染中*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等;多巴胺可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衰竭
(4)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一般较轻,若剂量过大或滴注过快可出现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肾血管收缩引起的肾功能下降
(5)禁忌症
嗜铬细胞瘤者
2、a1、a2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NE)
(1)去甲肾上腺素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主要递质,口服吸收极少,皮下或肌内注射时,因剧烈的局部血管收缩,吸收很少还易发生局部组织坏死,故主要由静脉滴注给药
(2)去甲肾上腺素可透过胎盘屏障,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无中枢作用
(3)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非选择性激动a1、a2受体,对b1受体激动作用较弱,几乎不激动b2受体
1)血管:激动血管a1受体,除冠状动脉外,几乎所有的小动脉和小静脉均收缩;以皮肤黏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其次是肾血管,脑、肝、肠系膜,甚至骨骼肌血管呈收缩反应;由于外周阻力增加,以及心脏兴奋使腺苷释放增加(腺苷作用),使得冠状血管舒张,血流增加
2)心脏:可激动心脏b1受体,提高心脏兴奋性,但其作用比肾上腺素弱,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减压反射),又由于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外周阻力增加,故心输出量不变甚至有所下降
3)血压:小剂量静脉注射可兴奋心脏,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加大;较大剂量时血管强烈收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而脉压变小;a受体阻断药可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但不出现升压作用的翻转
4)其他:对血管以外的平滑肌和代谢的作用均较弱,仅在大剂量时才出现血糖升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较弱
(4)临床应用
治疗休克不占重要地位,目前仅限于早期神经源性休克及嗜铬细胞瘤切除后或药物中*时的低血压;本药稀释后口服,可使食管和胃内血管收缩而起局部止血作用
(5)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静脉滴注时间过长、浓度过高或药液漏出血管外,可因血管强烈收缩而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如发现注射部位皮肤苍白,应立即停止注射,更换注射部位,进行局部热敷,必要时用普鲁卡因或a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做局部浸润注射,使血管舒张
2)急性肾衰竭:如剂量过大或滴注时间过长可使肾脏血管剧烈收缩
3)停药后血压骤停:长期静脉滴注后突然停药,可致血压突然下降,故应逐渐降低滴注速度后停药
(6)禁忌症
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器质性心脏病、无尿患者及孕妇
间羟胺(阿拉明)
(1)可直接激动a1、a2受体,也可以间接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2)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弱而持久
3、a1受体激动药
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
(1)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弱而持久
(2)对肾血管的收缩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强,可明显减少肾血流量
(3)还可以激动瞳孔开大肌的a1受体,使瞳孔扩大,作用比阿托品弱,但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是快速短效的扩瞳药
4、b1、b2受体激动药
异丙肾上腺素(ISP)
(1)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主要激动b受体,对b1、b2受体的选择性很低,对a受体无作用
1)心脏:对于心脏b1受体具有强大的激动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与肾上腺素相比,异丙肾上腺素加速心率和加速传导的作用较强,较不易引起心律失常
2)血管和血压:可激动b2受体,使血管舒张;主要是舒张骨骼肌血管,还有冠脉血管;由于心脏兴奋,收缩压升高,而外周血管舒张使外周阻力下降,舒张压略下降,引起脉压可增大,但平均动脉压是下降的
3)支气管平滑肌:可激动b2受体,使支气管舒张,效果比肾上腺素强,尤其是对于痉挛状态的支气管;但不能收缩支气管黏膜血管,所以不能消除支气管黏膜水肿
4)其他: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升高血糖效果比肾上腺素弱
(2)临床应用
1)支气管哮喘:用于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2)房室传导阻滞:异丙肾上腺素具有强大的加速传导作用
3)心搏骤停: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
4)休克:对于血容量已补足,而中心静脉压高、心输出量较低、外周阻力较高的感染性中*性休克和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或心率减慢的心源性休克具有一定疗效
(3)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有心悸、头痛、皮肤潮红等;过量可以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室颤
(4)禁忌症
冠心病、心肌炎、甲亢、嗜铬细胞瘤患者
5、b1受体激动药
多巴酚丁胺
(1)口服无效,必须持续静脉滴注给药
(2)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与异丙肾上腺素比较,多巴酚丁胺的正性肌力作用比正性频率作用显著,对心率的影响不大;对肾及肠系膜血管无直接舒张作用
(3)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多巴酚丁胺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使心功能改善,也可以增加肾血流量,增加尿量,有利于消除水肿
(4)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为血压升高、心悸、头痛等;剂量过大或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可使心率加快,引起心律失常
(5)禁忌症
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房颤动患者
6、b2受体激动药
沙丁胺醇(舒喘灵)、特布他林
选择性激动b2受体激动药,与异丙肾上腺素相比具有强大的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无明显的心脏兴奋作用
十、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a1、a2受体阻断药
酚妥拉明(立其丁)
(1)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短效的a受体阻断药,对a1和a2受体无选择性
1)血管及血压:酚妥拉明可阻断血管a1受体使血管舒张,同时还有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静脉注射使得血管明显舒张,血压下降,强度取决于患者用药时的交感神经活性;卧位用药作用比直立效果弱,低血容量时降压作用更加明显
2)心脏:①酚妥拉明阻断血管a1受体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继而反射性兴奋心脏(升压反射)②酚妥拉明可阻断位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膜上的a2受体,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提高交感神经活性,使心脏兴奋
3)其他:酚妥拉明能激动M受体,使胃肠平滑肌兴奋;还可激动H1和H2受体,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使胃酸分泌增加
(2)临床应用
1)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雷诺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2)去甲肾上腺素滴注外漏:酚妥拉明10mg溶于10-20ml生理盐水中做局部浸润注射
3)休克:在补足血容量基础上,酚妥拉明可以改善内脏组织血流灌注和解除微循环障碍;可将酚妥拉明与去甲肾上腺素合用以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强大的a1受体激动作用——降低血管收缩效果,但保留b1受体激动作用——兴奋心脏,如此使得脉压增大,提高抗休克的疗效,主要用于感染中*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4)急性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酚妥拉明可以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还可以扩张小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前负荷;此外还可以缓解肺水肿
5)嗜铬细胞瘤:酚妥拉明可以降低嗜铬细胞瘤所致的高血压;作为鉴别诊断试验时,因可能引起严重低血压应特别慎重
6)其他:用于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危象、治疗阳痿等
(3)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为直立性低血压,大剂量可产生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还可以出现消化道反应,诱发或加剧消化道溃疡;冠心病、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慎用
2、a1受体阻断药
哌唑嗪、特拉唑嗪
对a1受体具有较高的选择性阻断作用,能加快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但不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所以在降压的同时,没有明显加快心率的作用
3、a2受体阻断药
育享宾
选择性阻断a2受体,具有中枢和外周作用,育享宾可以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突触前膜的a2受体,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加交感张力;主要用于实验研究的工具药
4、b受体阻断药
(1)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①b受体阻断作用
1)心血管系统:可阻断心脏b1受体,对心脏起到抑制作用;对正常人休息时心脏的作用较弱,对于交感神经张力较高时的心脏作用比较显著
短期应用b受体阻断药,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使得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但长期应用后,总外周阻力可恢复至原来水平;b受体阻断药对正常人血压影响不明显,而对高血压病患者则具有降压作用
2)支气管平滑肌:b受体阻断药因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增加气道阻力;对正常人,这种作用较弱,但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则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的急性发作,因此支气管哮喘患者需要禁用非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对于b1受体阻断药也要慎重使用
3)代谢:b受体阻断药可抑制糖原分解,拮抗肾上腺素升高血糖的作用;不影响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可以延缓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的恢复,掩盖心悸等低血压反应症状;对于某些有低血糖或有低血糖倾向的患者应慎用非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b受体阻断药还可以抑制脂肪的分解
4)肾素:b受体阻断药能阻断肾小球旁细胞的b1受体,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所致肾素的释放,从而使血压降低
②膜稳定作用:指药物抑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该结构与b受体阻断作用无关;常规剂量下,膜稳定作用不明显,只有在非常高的浓度时才会出现
③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有些b受体阻断药在与b受体结合时,除了能够阻断受体外,还对受体有部分激动效应,即内在拟交感活性;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b受体阻断药的特点包括:1、药物对心脏抑制作用和对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较弱2、增加药物剂量或体内儿茶酚胺处于低水平状态时,可产生心率加快和心排出量增加等作用
(2)临床应用
1)心律失常:b受体阻断药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均有效
2)高血压:b受体阻断药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药物
3)心绞痛:b受体阻断药对心绞痛有良好的疗效
4)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机制在以下方面:1、改善心脏舒张功能2、缓解由于儿茶酚胺引起的心脏损害3、抑制前列腺素或肾素所产生的缩血管作用4、使b受体上调,恢复心肌对内源性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5)甲状腺功能亢进:b受体阻断药可降低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基础代谢率,控制甲亢症状
6)其他
(3)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非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2受体,使支气管收缩,因此禁用于伴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
2)抑制心脏功能:药物阻断b1受体,使心功能全面抑制,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骤降、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脏停搏
3)外周血管收缩和痉挛:药物阻断血管平滑肌的b2受体,可引起间歇性披行或雷诺综合征、四肢发冷等症状
4)反跳现象:长期应用b受体阻断药后突然停药,常使原来的病症加重,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程度加重,甚至产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原因是由于长期用药后使得b受体上调,对内源性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高所致
5)其他:对于患有糖尿病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在使用b受体阻断药后会加强降血糖作用,掩盖低血糖症状,造成严重后果
(4)禁忌症
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患者
十一、麻醉药
1、
十二、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小剂量能消除烦躁,恢复平静情绪,引起安静或嗜睡状态,称为镇静作用,增加剂量能引起近似生理性睡眠或改善睡眠状态,称为催眠作用,随着剂量加大,对中枢的抑制逐渐增强,产生抗惊厥、抗癫痫或麻醉作用,中*量可致昏迷、呼吸抑制,严重者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1、苯二氮卓类(BZ或BDZ)
地西泮(安定)
(1)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具有较高的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障,还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及乳汁排出;临床上需快速起效时常静脉注射给药,迅速分布于脑组织;地西泮的原形药半衰期为1-2天,代谢物去甲西泮可达2-5天,所以地西泮是一种长效类的镇静催眠药
(2)作用机制:
GABA受体具有a、b和r亚单位,其中b亚单位上有GABA受点,当GABA与之结合时,Cl-通道就会开放,Cl-内流,神经细胞发生超机化从而产生抑制效应;在a亚单位上则有苯二氮卓受体,苯二氮卓与之结合后,暴露GABA受体的结合位点,促进GABA与GABA受体的结合,从而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继而呈现中枢抑制效应
(3)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抗焦虑作用:焦虑是多种精神病的常见症状,小剂量的地西泮就可以显著改善焦虑的症状,选择性较高,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症均有显著疗效
2)镇静催眠作用:地西泮主要延长NREM的第2期,显著缩短慢波睡眠,而对REM的影响不显著
作为镇静催眠药的优点:
1、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安全范围大
2、对REM的影响较小,停药后出现的反跳性REM延长较巴比妥类药物轻,显著缩短或取消NREM第4相,减少此期的夜惊或夜游症
3、对肝药酶几乎无诱导作用
4、依赖性、戒断症状较巴比妥类药物轻
5、思睡、运动失调等一般副作用较轻
3)抗惊厥、抗癫痫作用:小剂量地西泮对抗痉挛性惊厥,较大剂量对抗电刺激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地西泮不能减少惊厥原发病灶的放电,却能限制惊厥病灶的放电向周围皮层及皮质下扩散,终止或减轻惊厥的发作;抑制癫痫病灶异常放电扩散,具有很强的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临床用于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及药物中*性惊厥;地西泮能迅速缓解癫痫大发作症状,静脉注射地西泮被首选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4)中枢性肌松作用:地西泮可缓解动物的去大脑僵直,也可减轻人类大脑栓塞所致的肌肉强直;小剂量地西泮可抑制脑干网状下行系统对r神经元的易化作用,较大剂量时增强脊柱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引起肌肉松弛;临床上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引起的中枢性肌强直,缓解局部关节病变、腰肌劳损及内镜检查所致的肌肉痉挛
5)其他:较大剂量的地西泮可以使患者出现暂时性记忆缺失,减轻其手术前的心理负担等
(4)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地西泮*性小,安全范围大
静脉注射可引起局部疼痛或血栓性静脉炎,注射速度过快易引起呼吸和循环功能抑制,严重导致呼吸及心脏骤停;饮酒或同时应用其他中枢抑制药尤易发生,所以要缓慢静脉注射;长期应用可产生耐受性,还可以产生精神和躯体依赖性;该药宜短期或间断性用药
(5)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中枢抑制药、乙醇合用时增强中枢抑制作用,故临床合用需降低剂量并密切监护患者
(6)禁忌症
老年患者、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青光眼、重症肌无力以及驾驶员、高空作业和机械操作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过量中*除了采取洗胃、对症治疗外,还可用特效拮抗药氟马西尼
2、巴比妥类
(1)作用机制
巴比妥类药物的中枢作用与其激活GABAA受体有关;巴比妥类药物能模拟GABA的作用,延长Cl-通道开放的时间,增加Cl-的通透性,使细胞膜超极化
(2)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随着剂量的增加,中枢抑制作用由弱变强;10倍催眠量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由于安全性差,易发生依赖性,其应用已日渐减少,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抗惊厥、抗癫痫和麻醉
(3)不良反应
催眠剂量的巴比妥类可致眩晕、困倦,精细运动不协调;中等剂量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有“宿醉现象”;长期连续服用苯巴比妥类药物可使患者产生对该药的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性,成瘾后停药会出现极端症状
(4)药物相互作用
苯巴比妥是肝药酶诱导剂,不但加速自身代谢,还可加速其他药物的经肝代谢;苯巴比妥与上述药物合用加速这些药物的代谢速度,往往需加大剂量才能奏效
3、其他镇静催眠药
水合氯醛
(1)口服后吸收快,催眠作用较强且温和,无宿醉后遗效应,用于顽固性失眠或对于其他催眠药效果不佳的患者
(2)不良反应类似巴比妥类;具有较强的黏膜刺激性,不宜用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一般以10%溶液口服,直肠给药可减少刺激性
丁螺环酮
能激动突触前膜的5-HT1A受体,反馈抑制5-HT释放,发挥抗焦虑作用;对GABAA受体无作用
褪黑素
(1)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主要激素,MT对机体有广泛的影响,包括对生物节律、神经内分泌和应激反应的调节、抑制肾上腺、性腺及甲状腺的分泌、抗炎、镇痛、镇静、催眠作用,MT还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2)正常人服用MT后,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改善,睡眠中觉醒次数显著减少;MT最理想的适应症是睡眠节律障碍,包括睡眠时相滞后、时相反常、夜班作业或越洋旅行引起的睡眠障碍
十三、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
1、
十四、抗精神失常药
1、精神失常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思维、智能、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方面出现异常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
2、抗精神分裂症药
(1)根据临床症状,将精神分裂症分为I型和II型,前者以阳性症状(幻觉和妄想)为主,后者则以阴性症状(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等)为主
(2)多巴胺超敏学说
1)脑内主要存在4条多巴胺能神经通路
中脑-边缘系统通路——情绪和行为能力
中脑-皮质通路——认知、思维、感觉、理解、推理能力及联想
黑质-纹状体通路——锥体外系功能
结节-漏斗部通路——催乳素分泌
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及中脑-皮质通路DA功能紊乱可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
2)脑内DA受体分为两类:D1和D2样受体;D1样受体包括D1和D5两个亚型、D2样受体包括D2、D3、D4三个亚型;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及中脑-皮质通路主要分布D2样受体
(3)分类
1)经典抗精神病药:主要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质系统的D2样受体而发挥疗效,对阳性症状疗效显著,而对阴性症状无效;此外这类药物在发挥疗效时会不同程度地引起难以解决对锥体外系和内分泌系统的副作用,这是由于这些药物非特异性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及结节-漏斗系统通路的D2样受体所致
2)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不仅能阻断DA受体,还能阻断5-HT受体;与第一代相比,这代药物疗效确切、作用广谱,不仅改善精神分裂患者阳性症状,对阴性症状也有疗效;不良反应较轻,特别是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的程度较轻,但是可能会引起其他的不良反应
3、经典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冬眠灵)
(1)不同个体服用相同剂量氯丙嗪后血药浓度可相差10倍以上,故给药剂量应个体化
(2)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中枢神经系统
1、抗精神分裂症作用: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正常人服用后的效应主要是镇静、安定、诱导入睡等;患者服用后能够迅速控制躁动症状,连续用药可以消除患者的幻觉和妄想等症状,使其生活自理;作用机制主要与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质通路中的D2样受体有关;应强调的是该药对于II型精神分裂症无效
2、镇吐作用:有较强的镇吐作用;小剂量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但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晕动症);对顽固性呃逆有效
3、体温调节作用:能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升降
2)自主神经系统
1、阻断a受体作用:有明显的a受体阻断作用,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不可用肾上腺素抢救
2、阻断M胆碱受体作用:有较弱的阻断M受体的作用,呈阿托品样效应
3)内分泌系统:能抑制结节-漏斗部的D2受体,抑制下丘脑分泌多种激素,如卵泡刺激素释放因子、*体生成素释放因子等,而使催乳素释放增加,促性腺激素和GC分泌减少;还可以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3)临床应用
1)精神分裂症:氯丙嗪对以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幻觉妄想为主的I型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但不能根治,需长期用药甚至终身治疗
2)呕吐和顽固性呃逆:对多种药物(如洋地*、吗啡、四环素等)和疾病(如尿*症、恶性肿瘤)引起的呕吐具有显著的镇吐作用;对顽固性呃逆有显著疗效;对晕动症无效
3)低温麻醉:配合冰浴等物理方法使体温降低
4)严重创伤及感染:氯丙嗪、哌替啶(杜冷丁)与异丙嗪组成人工冬眠合剂,降低患者的基础代谢,降低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性,有利于危重患者度过缺氧阶段;可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及甲状腺危象等辅助治疗
(4)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可能引起嗜睡、无力、直立性低血压、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症状,还能升高眼内压
2)锥体外系反应:
氯丙嗪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所含DA占比70%以上)后,使纹状体中DA能神经功能减弱,乙酰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增强
1、帕金森综合征: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
2、急性肌张力障碍:可见强迫性张口、斜颈、伸舌、吞咽困难及语言障碍等症
3、静坐不能:患者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以上三种锥体外系反应可用减少用量或停药来减轻或消除,也可用中枢抗胆碱药苯海索治疗
4、迟发性运动障碍:表现为口-面部不自主的刻板运动,如口、舌、腮综合征,广泛性舞蹈样手足徐动症
停药后长期不消失,其机制可能是DA受体数目的上调或反馈性促进突触前膜DA释放增加所致,用中枢抗胆碱药反而会使症状加重
3)内分泌系统反应: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2受体,可导致内分泌紊乱,引起闭经泌乳、儿童生长减慢等
4)过敏反应:较常见为皮疹
5)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NMS):药物剂量骤增骤减及合并用药等是发生NMS的危险因素
6)其他:诱发癫痫,老年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者会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冠心病患者服用易致猝死
(5)药物相互作用:氯丙嗪可以增强其他中枢抑制药的作用;与吗啡、哌替啶等合用时要注意呼吸抑制与血压降低问题;还可以抑制左旋多巴等的抗PD作用
(6)禁忌症
有癫痫及惊厥史、严重肝功能损害及肝性脑病患者、青光眼患者、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患者禁用;冠心病及伴有心血管老年患者慎用
4、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
(1)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氯氮平是选择性D4亚型受体阻断药,对其他DA亚型受体几乎无亲和力
2)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治疗作用;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也不致内分泌紊乱
(2)临床应用
为广谱神经安定药,尤其适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或应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锥体外系反应过强的患者;但因为严重的*性和不良反应,通常不作为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障碍的一线药物
(3)不良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系统改变,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降低,其发生率大约是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10倍
5、抗躁狂药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内单胺类递质功能失衡有关,5-HT缺乏是其共同的生化基础;躁狂患者脑内NA及DA功能亢进
碳酸锂
(1)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主要是锂离子发挥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的可能解释:
1)抑制NA和DA从神经末梢释放,不影响或促进5-HT的释放
2)促进突触间隙中儿茶酚胺摄取,并增加其灭活
3)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和磷脂酶C所介导的反应
4)影响Na+、Ca2+、Mg2+的分布
(2)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躁狂和轻度躁狂疗效显著,还可以用于治疗躁狂抑郁症
(3)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多,安全范围较窄;常见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腹泻、轻微震颤、口渴、多尿等;当血药浓度提升至1.6mmol/L时,应立即停药;中*无特效拮抗药,输入氯化钠以加速排泄
(4)药物相互作用
碳酸锂与碘化物合用,可促发甲状腺功能低下
(5)禁忌症
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孕妇、儿童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6、抗抑郁药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单胺神经递质假说
抑郁症是由于脑内某些部位NA及5-HT等单胺神经递质缺乏而造成的
①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氟西订
(1)血浆半衰期为48-72小时,经肝代谢生成的去甲氟西订半衰期4-16天
(2)临床应用
对抑郁症的疗效稍优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几乎无抗胆碱作用,还可用于治疗惊恐障碍、强迫症及神经性贪食症
(3)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头痛、震颤等等;肝病患者服用后半衰期延长,须慎用,心血管、糖尿病患者慎用,肾功能不全者长期用药须减量
(4)药物相互作用
氟西订与MAOI、三环类抗抑郁药以及其他SSRI等合用可能导致严重的“5-HT综合征”;氟西订与去甲氟西订均是CYP酶抑制剂,可能抑制其他药物的代谢
②非选择性NA/5-HT再摄取抑制药
丙米嗪(米帕明)
(1)是三环类抗抑郁症首选药物
(2)通过阻断NA、5-HT在神经末梢的再摄取,从而使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增高,促进突触传递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3)治疗量的丙米嗪有明显的阻断M胆碱受体的作用
(4)正常人用药——以镇静作用为主
抑郁症患者用药——精神振奋、情绪提高
(5)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症,还可以用于治疗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和遗尿症,辅助治疗神经性疼痛
(6)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有M胆碱受体阻断作用,还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粒细胞缺乏症等;因对心肌有奎尼丁样直接抑制效应,可产生心律失常,故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
十五、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
1、
十六、解热镇痛抗炎药
1、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除苯胺类外大多数兼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因抗炎作用区别于糖皮质激素,所以将这类药物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2、NSAIDs的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加氧酶(COX)活性,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
3、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过程
4、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抗炎作用:除苯胺类药物外,绝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COX的生物合成;抑制炎症部位的COX-2可产生抗炎镇痛作用,抑制胃部的COX-1则产生胃肠道的不良反应;NSAIDs的抗炎作用主要与其抑制COX活性、减少PGs的生物合成有关
(2)镇痛作用:本类药物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有效,对急性锐痛、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主要用于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疼痛
1)疼痛发生起源于组织细胞受损后释放的内源性致痛物质,如P物质、组胺、ACh、5-HT、激缓肽、PG等等,致痛物质可以作用于神经末梢的痛觉感受器,也可以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有痛觉增敏作用
2)本类药物镇痛作用的部位主要在外周;NSAIDs可以抑制PGs的合成,减少致痛物质的产生,降低局部疼痛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所以对于炎症和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效果显著
(3)解热作用:本类药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其解热作用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酶(COX)——主要是COX-2,减少PGE2的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恢复正常,但不能降至正常体温以下,因此对正常人体温没有影响
(4)其他:NSAIDs通过抑制COX而对血小板聚集有强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还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也有抑制作用
5、常见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功能紊乱是应用NSAIDs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原因主要是COX-1的阻断,使胃黏膜PGs合成减少,削弱了PGs对于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起到的重要作用
(2)肝损伤:NSAIDs可致肝功能障碍
(3)肾损害:主要原因是NSAIDs抑制了对维持肾血流量有重要作用的PGE2和PGI2的生成
(4)血液系统反应:所有的NSAIDs几乎都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但只有阿司匹林能引起不可逆反应
(5)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长期大量应用NSAIDs可能引起心率不齐、血压升高、心悸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6)皮肤反应:是应用NSAIDs的第二大常见不良反应
(7)神经系统损伤:所有的NSAIDs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6、非选择性环加氧酶抑制药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1)口服吸收迅速,阿司匹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因此增加剂量可与其他药物竞争蛋白结合位点,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2)水杨酸主要经肝药酶代谢,但阿司匹林剂量达1g以上时,生成的水杨酸增多,其代谢从一级动力学消除转变为零级动力学消除,水杨酸血浆半衰期将延长为15-30h
(3)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能迅速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大剂量的阿司匹林能使风湿热症状明显好转,由于控制急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可用于鉴别诊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迅速缓解(剂量比一般解热镇痛用量大1-2倍,临床最好用到最大耐受剂量)
2)影响血小板的功能:血栓素A2(TXA2)是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内源性物质;低浓度的阿司匹林能使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TXA2的生成,防止血栓形成;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中COX活性,减少PGI2的合成,促进血栓形成;因此临床上常用小剂量(50-mg)的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脑缺血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用于心血管恶性事件的一级预防,降低心梗、脑梗发生率
3)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多发于小儿;临床主要以难以控制的高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为主,易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是目前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阿司匹林是目前治疗此病的理想药物
4)治疗和预防肿瘤:小剂量长期使用(5年以上)可减少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病人死亡率,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也有效
5)其他:阿尔兹海默症(COX-2过度表达)、妊高症、先兆子痫患者
(4)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口服可直接刺激胃黏膜,较大剂量口服可引起胃溃疡及无痛性胃出血,加重原有溃疡症状
2)凝血障碍: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大剂量或长期服用能抑制凝血酶合成使出血和凝血事件延长;应用Vk可以预防;严重肝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需手术应在术前1周内停用阿司匹林
3)水杨酸反应(中枢神经损害):阿司匹林剂量过大可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水杨酸反应,是水杨酸类中*的表现
4)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血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与抑制PG的生物合成有关
5)瑞夷综合征:儿童感染病*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发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夷综合征),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表现;故病*感染患儿退热不宜用阿司匹林,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6)对肾的影响:对正常肾功能并无明显影响,但对少数人,尤其是老年人伴有心、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引起水肿、多尿等肾小管功能受损的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1)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但抗炎作用极弱;无明显的胃肠刺激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解热和镇痛
(2)不良反应
短期使用不良反应轻;过量中*可引起肝损害(用乙酰半胱氨酸解*),长期大量用药可出血肾绞痛或急、慢性肾衰竭
吲哚美辛(消炎痛)
(1)是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剂之一
(2)抗炎、解热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强10-40倍,但不良反应多而严重
7、选择性环加氧酶-2抑制药
塞来昔布
(1)全球第一个选择性COX-2抑制药,对COX-2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2)胃肠道不良反应、出血和溃疡的发生率远低于其他非选择性NSAIDs,但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
8、抗痛风药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血尿酸水平升高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尿酸盐酸结晶微沉积于关节面,从而引起局部粒细胞浸润及炎症反应;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关节、肾及结缔组织中沉积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和软组织损伤,尿酸性肾结石所导致的痛风性肾病等
①抑制尿酸生成药
别嘌醇
(1)低浓度竞争性抑制*嘌呤氧化酶,高浓度非竞争性抑制*嘌呤氧化酶
(2)多用于慢性痛风的治疗
②促进尿酸排泄药
丙磺舒
丙磺舒是通过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对有机酸的转运,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从而降低尿酸水平;因没有镇痛及抗炎作用,故不适用于急性痛风发作的治疗,适用于痛风发作的间歇期和慢性期
③抑制痛风炎症药
秋水仙碱
(1)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选择性抗炎作用,是治疗急性痛风发作的特效药
(2)不良反应多,主要是胃肠道反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