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最专业 http://pf.39.net/bdfyy/我国电生理领域的诊疗工作自最初开展至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于起搏器植入患者,临床上应如何避免和应对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长程动态心电监测为心律失常患者的筛查、诊疗工作带来了怎样的便利?
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在心脏科以外的多个学科领域是否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历经30余年的蓬勃发展,我国电生理领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电监测、导管消融、心脏起搏等诊疗技术日益成熟,电生理领域的专业医师队伍亦不断壮大。然而,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患者筛查,并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仍然是中国乃至世界所面对的难题。年4月14日,《门诊》特邀我国电生理领域知名专家、医院李学斌教授进行专访,请他谈谈中国电生理治疗发展历程中的“那些事儿”,以及新技术发展将为心电生理领域的未来带来哪些变化。
电生理治疗时代的开启
ECGMONITORING
《门诊》:您及团医院心脏电生理学习班,被誉为中国心脏电生理领域的*埔*校,至今已举办三十余届,该学习班的创立初衷是什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心脏电生理治疗发生了哪些改变?
李学斌教授:遥想30多年前,我国的电生理诊疗水平还停留在无创检查+药物治疗的初级水平,临床医师仅仅能通过无创电生理检查来推测患者的病况,而后给予有限的药物干预治疗。可以说,直至年,医院邀请美国医师来华完成了中国第一例导管消融手术那日起,中国的电生理领域才真正走进治疗时代,许多临床医师自那以后也对电生理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感觉到,这一能够根治为数不少的心律失常疾病的新技术,将为不计其数的患者带来巨大获益。为此,我的恩师、当时刚刚从海外学成归来的郭继鸿教授,率先在医院开办了电生理学习班,以促进这一技术在我国的开展应用,力求惠及更多患者。在创办之初,医院每年都举办两期电生理学习班,随着后续起搏队伍的不断壮大,在年时,郭教授又将起搏教学单独划分出来,另外开设了一个起搏学习班。自那以后,医院开设的电生理学习班和起搏学习班改为一年一期,并一路延续下来,至今应已有20余年了。在这些年里,粗略算来大约有万余名医师来到我们创办的电生理学习班、起搏学习班进修钻研,其中也有不少医师现已成为各个省市的骨干医师、电生理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并将电生理技术传授给了他们身边更多的临床工作者,这一点确实让人十分欣慰,也算是达成了当时想要在我国推广普及电生理技术、培育专业人才的初衷。
在电生理刚刚起步的那几年,我们能做的手术病例数量非常有限,手术条件也非常简陋,在做导管消融治疗时,医师仅有简单的铅护服可用,一次性导管也舍不得扔,只能反复消*后再利用。现在,一切都大不相同了,三维成像、电学标测以及手术器械的不断完善为临床医师创造了极好的手术操作条件,国外先进操作技术的不断引进也使得导管消融更为简便,优秀的电生理医师更是遍地开花,不再像当年那般人才奇缺,很多室性心律失常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更多患者罹患的是器质性心脏病,临床医师现在所面对的病例也更加棘手,这些挑战的解决有赖于所有电生理医师的共同努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电生理事业的发展可谓是有目共睹,从最开始的设备简陋到现如今的独创消融方法,我国已然不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为此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所有电生理领域的医师能够继续协同奋进,为未来电生理事业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努力。
起搏器植入并发症的预防、管理
ECGMONITORIN
《门诊》:您作为国内心脏起搏治疗开展最早、最多的专家之一,也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电极导线管理”、“电极导线拔除的一、二级预防”等概念,请问当前我国在电极导线管理方面面临哪些问题?未来应如何进一步规范化心律植入装置的操作流程?
李学斌教授:凡事都有两面性,所有的器械植入都是为了给患者带来临床获益,但也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并发症风险,起搏器也不例外。一台起搏器通常由主机和电极导线组成,而从我个人行医经验来讲,起搏器自身故障的概率微乎其微,很多患者都是在植入起搏器后出现了感染症状。随着起搏事业的日益发展,起搏器的适应证、适应人群不断增大,并发症患者例数也大大增长。同时,我国现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患者人群的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这类患者通常合并有更多的基础疾病,手术感染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增加。如何预防和处理感染,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倍感棘手的问题。为了解决起搏器植入带来的各类并发症问题,国内有志人士多次组织召开了心脏起搏系统并发症研讨会、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与处理研讨会等大型会议。同时,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手术操作器械的完备,大量临床医师也逐渐认识到患者发生感染时仅仅保守地修理、清创是治标不治本,必须完全拔除装置和电极导线,但这已属于二级预防手段。如何做好一级预防,即如何避免感染的发生?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在进行器械植入时做好完善的准备措施,谨慎操作,将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除却感染,导线断裂或故障、电极召回等问题目前在临床上同样非常多见,对于这类事件,电极导线拔除也是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些年来,为了规范起搏装置植入的操作流程,向更多临床医师灌输无菌观念、传授正确的手术操作技巧和术后管理策略,各级学会、医疗中心开设了大量的培训项目,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我们医院的电生理、起搏学习班。在这类培训课程中,临床医师往往能见识到许多不曾知晓的手术操作细节,这对其临床操作技术的提升、改进是非常有帮助的,甚至有些经验丰富的老医师为求精益求精,也会前来听课,寻找自己在操作环节上的不足之处。从既往成果来看,相关培训项目的开设确实对广大电生理医师的学习进步大有裨益,在未来也应继续延续。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脏
节律变化的监测更为全面
ECGMONITORIN
《门诊》: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可为起搏器的故障排除和仪器参数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您如何看待动态心电图以及长程心电监测对植入心律植入装置患者预后的积极意义?
李学斌教授: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到院就诊时表示自身存在心慌、心悸等症状,甚至有些患者是因突医院,然而行心电图检查时却一切参数正常,返家一段时日后又再次发作,到院检查却还是一切正常。显然,对于这类心律失常事件发作间期较长(有些甚至长达1年)的患者而言,院内常规心电图监测或24h动态心电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进行多达数日的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才能完整地记录患者的心脏节律变化,帮助医师找到患者感到心脏不适或晕厥的缘由,这也有助于提高停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疾病的检出率,长程动态心电监测仪的应用价值由此可见。在患者的术后随访过程中,长程动态心电监测仪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一项国外研究曾对接受房颤治疗的患者进行长程动态心电图监测随访,结果发现,某些自以为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有时房颤发作时间竟长达30秒以上。对于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也同样如此,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到底如何、起搏器是否曾发生故障,这些问题都需要完整、全面的心电监测数据来解答,长程心电监测仪就是最有力的“武器”。随着科技的进步,市面上的长程心电监测仪越做越小巧,也更为智能化。通过蓝牙连接技术,长程动态心电监测仪能够将记录的数据直接传输至智能设备终端,以供临床医师随时、随地查看患者的全部心电数据,这就大大加强了临床上对于不良事件的筛查、患者病况的把控力度。长程心电监测+AI技术
的结合带来了怎样的变革
ECGMONITORIN
《门诊》: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AI技术在心律失常领域的应用越发广泛,您认为未来长程心电监测结合AI技术在诊断、预警异常心律事件方面将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以普氏贴心为代表的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将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带来怎样的改变?
李学斌教授: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诊疗及随访过程中,患者的每个心脏节律变化其实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必要被一一记录下来。遗憾的是,过去由于技术水平受限,临床上很多这类信息都无可避免地有所遗漏,这也导致了部分患者病情误判或贻误。随着AI大数据管理时代的到来,这类问题迎刃而解。各类小巧、便携的长程动态心电监测仪非常适宜长时间随身配戴,患者日常工作受到的影响因此显著降低,AI技术的结合也使临床医师能实时通过智能设备终端对多个患者数据进行全方位的筛查、诊断。其实,“AI+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带来的益处或许远不止这些,随着监测时程的延长,临床上对于心率的诊断评估也将越来越准确。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的平均心率究竟是多少?各类心律失常疾病的发生率和患病率又是几何?诸如此类的问题,“AI+长程动态心电监测”或许在未来都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
为了对患者进行更好的长时间心电监测,我也曾选用过多种长程动态心电监测仪,普氏贴心也是其中之一。除却设备主体轻巧便携、一次性连续监测时程长达30天、心电图信号清晰稳定等优点之外,普氏贴心与其他长程动态心电监测仪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将患者所有的心电信息和发生事件全部记录在案,有些心电监测仪虽然监测时程也较长,但它是滚动式记录数据,很多重要信息可能会被后续数据所覆盖,普氏贴心则能全方位呈现患者随访以来的全部心电数据,这就减少了临床上误诊、误判的可能性。
另外,很多临床医师误以为心电图监测数据仅对心内科医师的诊疗工作有所裨益,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神经科、消化科甚至全科医生都可以利用心电监测加强针对患者的筛查、诊疗工作。比如,有些患者因脑卒中发作而到神经科就诊,进行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后,神经科医师就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阵发性房颤患者。然而,现在最让人心焦的是,很多其他学科的临床医师并不知悉长程动态心电监测设备的存在,对长程动态心电监测所能带来的获益更是知之甚少。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关于长程动态心电监测设备的推广宣传,让更多医师知晓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当然,这一宣传工作的最终落实不仅有赖于我们电生理专业领域内医师的协同努力,也需要广大企业、媒体的共同助力!李学斌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兼任中国心律学会副主委,中国心电学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中国心律学会心脏起搏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美国心律学会FHRS、欧洲心脏学会FESC、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起搏学组副组长等职务,同时担任中国心血管循证医学杂志副主编、临床心电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国心脏起搏和电生理杂志等编委。长期从事心律失常的诊治工作,曾获年中国心律学会心脏起搏杰出贡献奖、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RT技术推广普及奖和房颤导管消融杰出贡献奖。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和中华医学三等奖。主编主译多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数百篇。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