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ICI专访卢才义磁导航系统在复杂心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7月22日,第十四届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的“专题学术讨论会心脏电生理与起搏”上,医院卢才义教授做了“磁导航系统在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中的应用”专题报告。《国际循环》记者在会议现场对卢才义教授进行了采访,请他阐述了磁导航系统对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医院卢才义教授

磁导航系统是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式里程碑

磁导航系统是伴随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过程所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它本身不是一项新技术,却是一个具有解放生产力式的革命式的里程碑。它有很多优势,也有很多不足;过去发展得很好,现在也面临很多挑战。我们知道导管射频消融是心脏病学发展历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治愈性技术,在心脏病学领域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很多手术是姑息性和针对症状性的,而真正具有根治性的、革命性的技术则有可在很大程度上为患者解决重要问题的起搏器,而导管消融对于很多疾病是根治性的,故得到很快发展。但是,导管消融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房室旁道等虽然都得到很好治疗,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但是目前导管消融主要集中在心房颤动的消融和将来心室颤动的消融,这是该领域最后需攻克的堡垒。

磁导航系统相较于手动导管消融的优势

可喜的是,心房颤动的消融从最初发展到现在已取得很好进步,其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消融方法和消融工具的改进。比较而言,导管消融可分为几个阶段。手动导管消融大致分两到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大家对心房颤动的认识局限、对设备消融的认识及方法仍在探索以及各种工具和器械不足,一批电生理专家在早期作了很重要的工作和很大牺牲,积累和摸索了很重要的经验。随着第一个阶段的过去,第二个阶段发生了很大飞跃,三维标测、压力灌注导管的出现使得消融更加有效,更加便于手术操作。但手动消融在早期存在很多缺陷如长时间X线照射、需穿比较重的防护隔离衣、手术时间长、职业损害大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是消融安全性(即并发症)问题,例如,应用比较硬头的导管在体外操控,在3~4cm、心壁非常薄的心房中操作很容易导致穿孔。此外,这种遥控的操作在压力大小、贴靠紧密性等方面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容易导致食道穿孔等并发症。故其学习时间很长。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早期时代,要成为一个成熟、有经验、操作有效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医生,需要学习很长时间、做很多病例才能实现。

正因如此,美国圣路易斯安娜的Stereotaxis公司发明了磁导航系统。磁导航系统的原理非常简单,将心脏置于一个多维磁场中,将导管装上磁铁将其牵引到心脏中去,通过磁场的变化使导管接触到心壁的各个位置,通过电脑控制达到定位、消融、检测和验证的目的。该系统促使导管消融从几大方面得到了很大飞跃。首先,改变了操作的原理;原来手动消融的前送、回撤、打弯来调节导管与心壁的接触及方向,不太容易控制导管的运动,容易出现安全性问题;磁导航系统则是采用磁力来推送和牵引磁导头,比较安全。其次,手动消融的遥控导管比较硬、需要进行操控,而磁导航的导管比较柔软,特别适合于安全性容易受到限制、比较娇嫩的心脏。再次,有了磁导航后辐射剂量明显减低,因为我们将磁导管送至心腔后就完全不用在导管室,也不用穿铅衣,也不用再进行X线透视,故具有很大优势。这无疑令人欢欣鼓舞,医生解放了,手术也安全了,职业也轻松了,手术做得也舒适了。

磁导航消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虽然这听起来非常有前景,但是技术都在发展,曾有一段时间磁导航系统超过了手动消融,但是不久医疗器械发展非常迅猛,在手动消融方面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首先是导管变得“聪明”了,其可以监测导管头端压力,使得医生可在压力过高时不再继续操作故可防止导管头端穿孔,显著提高了手动消融的安全性。其次,消融效果有了非常大的保障,消融一个部位就能成功一个部位。因此,手动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极大飞跃。相比之下,此时磁导管逊色一些,其虽然保证了安全性,但恒定的基础压力使其难以调整接触压力,故有效性受到质疑。现在似乎手动消融又超越了磁导航消融。但是,可喜的是,磁导航系统的公司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大力发展新的手动消融的优势技术,让磁导头也可以进行压力监测,甚至未来磁场还可以调节接触力。现在也有PTI的技术和EPI的技术(即消融点的有效记忆、有效甄别),这些技术发展之后,磁导航系统消融可能又能与手动消融打成平手。将来二者的区别可能只是体现在时间和价格方面。随着磁导航的用户越来越多,生产成本越来越低,未来很可能会形成两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至于最终谁会替代谁,目前还看不出来前景。但是,从计算机控制、从智能和解放生产力方面来说,磁导航消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当磁导航的产品和器械吸收手动消融的所有优势而又发挥自己优势的时候,其真正的前景就到来了。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