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失栋梁江门籍巨星陨落他的一生充满传 [复制链接]

1#
噩耗传来!江门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心血管病专家,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灏珠,因病医治无效,于年10月30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年,陈灏珠在家乡与自己的塑像合影。

陈灏珠档案

陈灏珠,年11月6日出生于香港,祖籍新会棠下(今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陈灏珠

陈灏珠在内科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临床方面造诣很深,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的医生,是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率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腔内超声检查诊断冠心病;率先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达国际先进;对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率先研究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原理。在国内外首先应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救治奎尼丁引起的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成功并推广应用。

△位于江门院士路的陈灏珠塑像。

陈灏珠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他仁心仁术,在医学界德高望重,不久前荣获上海市首届“医德之光”荣誉称号。他曾说:“医生最重要的要医德高尚,对待病人要如亲人。” 

“我家在江门新会还有祖屋,清明期间都会回乡祭祖,每次回去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江门市有一条‘院士路’,让我对这里尊重科学的态度印象深刻。”——陈灏珠

△陈灏珠接受采访视频。

陈灏珠院士访谈录

年9月10日,

江门日报记者曾到

上海医院,

专访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陈灏珠院士。

小编整理了其中一些访谈内容,

带大家走近陈院士!

△看到家乡的媒体来访,陈院士十分高兴,腾出了整整一个上午与记者交谈。

与“心”结缘很曲折

从母亲去世,到走上学医之路,再到后来有幸跟随董承琅、陶寿淇等心血管病大家,陈灏珠与“心”结缘的经历十分曲折。但纵观整个经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陈灏珠自己对心脏病学的理解与思考。江门日报:陈院士,请问您是怎么走上医学之路的呢?
  陈灏珠:原因最早可以追溯到年在香港,我上初中二年级那年。那一年我的母亲因为患高血压,中风去世了。在当时,根本没有能把血压降下去的特效药,当时我就有个愿望:将来做医生,能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治疗。
  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香港随即沦陷。我家于年逃难回到新会老家,随后我到当时广东省临时省会韶关市,进入当时的广东省立琼崖中学粤北分校继续读完我在香港未读完的高中三年级课程,并于年中学毕业。中学毕业要考大学了,当时我心里更偏向于“学工”,做一名工程师。学校原要保送我到贵州的交通大学(现上海交大)就读,可由于战争切断了交通,根本去不了;又想保送我到当时的中央*治学校就读,那是国民*培养县长、省长和外交官的地方,但是我当时对*治不感兴趣,于是我报考了当时在韶关市招生的三所院校,即国立中山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在江西的国立中正医学院,以及广西的国立广西大学化学系。
  △骑在马上的陈灏珠院士,颇显英气。后来知道,这三所大学我都考上了,但是当时最先收到的是国立中正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加上母亲去世一事对我的影响,就最终来到国立中正医学院,走上了学医的道路。江门日报:医学的范畴十分广泛,您为什么最后会选择从事心脏病学这一专科呢?
  陈灏珠:年我在国立中正医学院读完了5年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课后到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院实习一年。年实习期满毕业成为医生,医院内科工作,当一名内科住院医生。内科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和现在不同,它下面还未再分三级学科如消化内科、心脏内科、呼吸内科等,当内科住院医生的时候要在各个科病室间轮转。住院医生做完后,才能选专业。
  

△记者采访陈灏珠院士那天正好是教师节,不少陈灏珠院士的学生上门探访。每有学生来访,陈院士都会站起来与他们交谈,但一坐下,他便能重续被打断的思维,让记者不得不佩服他思维的灵敏度与记忆力。

当时我因为各种机遇,有幸跟随董承琅教授和陶寿淇教授两位我国心血管病内科学科的创始人学习。我在当实习医生的时候,跟随过董承琅教授查病房,听他的病例分析。陶寿淇教授从美国带回了心电图学的知识和机器,当时我跟随他学习心电图并参与了一些他领导的关于心电图的研究。
  年,陶寿淇教授带队到浙江嘉兴为人民解放*战士防治血吸虫病,我是队员。那时解放*官兵为了解放台湾,在河里练习游泳,因为上海郊区和江苏、浙江的河流是血吸虫病的疫区,结果很多人患了血吸虫病。当时治疗血吸虫病唯一的方法是采用三价锑剂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这对心脏和肝脏都有一定*性的。我们在治疗期间就定期作心电图检查,观察病员心电图变化,保证心脏安全、没有发生意外事件。
  △陈灏珠院士年与妻儿回乡探亲,与父亲、两个妹妹合影。到抗美援朝的时候,陶寿淇教授和我在年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队第七大队来到齐齐哈尔医院,诊治从前线转下来的病情复杂的伤病员;同时建立一所*区学校,培养中级医务人员。每天要负责医疗救治,又要搞教学,条件比较艰苦,但我们都一一克服了。经过这些事情以后,我把内科各个专业做了一个比较,觉得心脏内科的发展潜力很大,就确定了往这个当时还不那么热门的方向发展。

开创了我国现代冠心病

介入性诊断的先河

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十分困难。在此期间,陈灏珠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创造了国内医学界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使他逐渐蜚声国际。江门日报: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十分曲折。受到西方国家封锁,很多技术、仪器都没有,请问您当时是怎么走过来的?
  陈灏珠:确实,当时物质条件是十分缺乏的。例如上世纪70年代初,我和同事们开始研究介入诊断冠心病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我们先要进行实验研究,当时,国内的设备还十分落后,例如造影手术首先需要X线机,进口的冠状动脉造影X线机球管可以转动,从不同角度拍照,医院的老设备在拍照时球管不能转动,只能固定在正侧位上。怎么办呢?大家讨论后认为既然X线机的球管不能动,何不自制一个能转动的手术床?
  我们想到独木舟底部如果有个支点,就可以从各个角度转动。于是找来木板,做了一张像“独木舟”似的船形床,病人睡在上面可以沿着纵轴旋转,解决了造影时要从不同角度拍照的问题。当年,我们医生常要自己动手设计很多仪器,我们的心外科医师就曾自己做过人工心肺机,设计出草图之后,医院的修理组师傅制造出来。
  江门日报:我知道您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治疗过几起难度极高、意义深远的病例,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经过吗?
  陈灏珠:在我研究介入诊断冠心病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大概1年后,在人尸体上模拟此手术操作也已经取得成功。这时一位患者因胸痛住院,经过各种检查怀疑患有冠心病,但是无法确诊,医院领导批准为他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手术操作要求将一根管子通过皮肤送到心脏的血管里,然后注入造影剂,这些操作都有可能发生关乎生死的事件,病人很担心,不愿意接受手术。我和同事们也有很大压力,一是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医生们都十分谨慎,不敢做有风险性的手术;二是这项手术在病人身上做是国内第一次,担心造影剂充满冠状动脉后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引起心肌梗死。最终我们在年4月23日施行手术并取得成功,虽然时间只有不到1个小时,但却开创了我国现代冠心病介入性诊断的先河。
  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紧急通知,到江苏无锡抢救来访的美国专家。患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寄生虫病专家巴茨教授,在我国访问期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当时,治疗心肌梗死还没有现在常用的“溶栓疗法”和“介入疗法”,但那时已有“监护治疗”,就是严密监护病人,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促进坏死心肌的愈合。用这种方法治疗,在我国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已降至15%左右,国外也基本是这个数字。当时我被指定为治疗组组长,感到压力很大,因为这是一个国际医疗问题,抢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和无锡同事24小时监护病人,及时发现和治疗先后发生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包炎、呃逆等并发症,成功使病人度过这些难关,3周后恢复了健康并回国。
  △陈灏珠院士亲自带队查房。后来,年的美国《内科文献》杂志对这一事件作了详细的报导,认为我们给予病人的治疗水平达到国际标准。中国医生夜以继日地抢救病人的献身精神令人折服。美国同行对我们所用的医疗设备和药物都是中国制造的表示惊讶,他们没有料到被西方国家封锁了20多年的中国居然能自力更生地发展,并且抢救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措施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
  年时,我遇到一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后发生心房颤动,用奎尼丁转复心律中发生“奎尼丁晕厥”(即由奎尼丁的副作用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作为常用的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奎尼丁一直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奎尼丁本身会引起恶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引起晕厥、抽搐甚至死亡。当时,这位患者在10小时内反复发生晕厥、抽搐29次,用各种方法治疗都仅取得暂时的效果,患者生命垂危,我和同事半步不离病床前观察患者病情,就这样经过密切观察终于得出用药规律,果断采用了超过正常剂量15倍的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完全控制快速心律失常后减量维持6天,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彻底得到控制。当时脑子里只是纯粹地想要尽快把病人救活,可当回过头来总结这次治疗经验,查找文献时我们才发现,这一方法从未有人尝试过,属国际首创。

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获国际肯定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陈灏珠也开始奋力弥补那“丢失的十年”,勇攀学术高峰。江门日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段时期以来您的研究工作吗?
  陈灏珠:上世纪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我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腔内超声显象技术为主攻方向。虽然此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临床上已被成功应用,但这只反映了冠心病介入性诊治研究发展的一个方面,后来我和同事们又钻研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显示血管壁病变的实验研究,并在年时做了相关报告,随后应用于临床取得成功。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是无创性超声检查技术与有创性的心导管检查技术相结合的诊断方法,能提供冠状动脉和其他血管的超声切面显像。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有时会看不出有冠状动脉狭窄的病变,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年在澳门和香港的心脏病学国际会议上,我们汇报了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肯定,认为这是心脏病学超声诊断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我认为,无论是在医疗、教学还是科研工作中,要重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创新,要立足于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为广大病人服务,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50万元科技奖全部捐给家乡

陈灏珠院士是32位江门籍院士中回乡次数最多和最频繁的院士之一。对于家乡,他有一种深深的眷念。年,陈院士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他把50万元奖金全部用于支持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收到家乡的特产陈皮,陈灏珠院士十分高兴。江门日报:您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不长,但现在却几乎每年都回家乡,有什么原因吗?您对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何建议?陈灏珠:虽然我只在家乡生活过最长只有半年时间,但和家乡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一方面父母都葬在家乡,另一方面在家乡还有祖屋和亲人。每年4月份,在广州会举行一次心血管病的学术会议,主办方都会邀请我参加,我也会趁这次机会回家乡祭祖,并见见家乡的父老乡亲。这几年回乡感觉棠下的变化很大,过去到处是农田,现在已经是城市的样子了。今年(编者注:今年即年)4月份回乡还有一个目的,年我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得到50万元奖金,我希望把这些钱捐给家乡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这次回去也是为了落实这件事。除了这50万元,加上蓬江区、棠下镇支持的部分资金,在石头村兴建一座卫生服务中心。这次回乡能办成这件事,我很高兴,也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据我了解,医院医院发展得还是很不错的,医院,很有特点,在发展中医方面做得很好,同时也发展现代医学,这在全国来说还比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认为,医院医院不同的道路,可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一定要全部科室平衡用力发展,如果能形成一个或几个自己的特色科室,真正做出名气来,就很好了。陈院士走了,但他为大家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将永垂千古!永远怀念陈院士!

江门孕育出32位院士

江门五邑是院士之乡,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面积孕育了32位院士,涉及社科、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多个学科领域,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这32位院士当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年以前当选的中央研究院院士3人。其中包括著名导弹控制专家梁思礼,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植物学家陈焕镛,有机化学家*乃正,水稻遗传育种专家*耀祥,普通外科专家*志强等。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还是“梁门三兄弟”:大哥梁思成、老二梁思永、老五梁思礼,他们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国学大儒梁启超。

△院士路两旁分别设立江门五邑籍院士艺术塑像。周华东摄

据研究侨乡文化的专家称,江门之所以涌现出如此众多的院士和其他科技名人,据研究侨乡文化的专家称,这得益于江门市是中国第一侨乡,有众多旅居港澳及海外的乡亲,与境外人员、信息交流频繁,开风气之先。为纪念江门五邑籍院士的杰出贡献,表达家乡对院士们的敬意,年10月,中国第一条以两院院士为主题的“院士路”在江门市区北新区命名,并在这条“院士路”两旁分别设立江门五邑籍院士艺术塑像,每个高两米多,由胸像、基座两大部分组成,基座上刻有院士的简介健在的院士每人还刻制了一对手印。

来源:综合江门日报(记者/谢礼鸣)、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叶隽毅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