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2560/年1月,《诗刊》头条诗人是胡弦。《诗刊》以“古码头”为题,发表了胡弦的7首诗。又是《诗刊》,又是头条诗人,又是年的第一期,又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弦,能不看看这诗长啥样吗?
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
新的一年里,《诗刊》发布了《诗歌维新宣言》,人们希望在《诗刊》上看到诗坛新气象,而《诗刊》头条诗人就应该是个风向标了。下面这首《月亮》,是《诗刊》发表的胡弦7首诗中的第一首,我们不妨来看看吧。
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
这首诗,读起来总的印象是很深奥,而且很丰富。这首诗读起来不难,理解起来也不难,但要明白这首诗的宗旨,似乎并不容易。也就是说,这首诗里的月亮,代表着什么?赋予的象征意义太多,很是伤脑筋。
这也许就是好诗的样子?不能一下子读明白,也不能轻易让人想透。读一遍不行,读两遍也不行,读三遍只怕还是不行。你说这不是一首诗?那肯定不对。你说这首诗要表达什么?确实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
说实话,这首《月亮》的语言挺不错,但表达的东西太多。或者说,诗人思绪泉涌,月亮承载了太多的想象,让人读了以后,反而抓不到重点。这首诗给读者出了一道难题,其实,也给诗坛出了一道难题:现在的诗到底该怎么写?
而且,这首诗里(不仅仅是这首诗里,也不仅仅是胡弦的诗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是一句话,却偏偏要从中间分行,不仅仅分行,而且明明是一句话,还分成了两个段落。
难道一句话放在一行里,就落入俗套了?或者说,一句话分行甚至分段,就显出高明显出新意了?或者说,一句话分行甚至分段,诗歌就有了跳跃感,甚至有节奏了?
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
但是,好像并没有这些感觉。只是读起来觉得怪怪的,难道诗人就不能好好地说话?就不能好好地写字?分行分段有些乱,就连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很随意的。因此,在胡弦这首《月亮》里,并没有看到维新的苗头。
诗坛,还是老样子,《诗刊》,也还是老样子。诗歌维新,显然不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个口号,就能实现的。诗歌维新,起码要从读者的角度考虑一下:怎么能让读者读明白,怎么能让读者喜欢。
胡弦(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人和读者,绝对不是互不相干,甚至是对立的。诗人写诗不是为了为难读者,读者读诗也不是为了挑诗人的毛病。诗人和读者,应该是有机的一体,他们共同完成一首诗的创作。写与读之间,是一种交流,是一个闭环。
如果诗人仅仅把诗写完,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务。而剩下一半,则需要读者来完成。但是,现在的诗坛,好像几乎没有考虑过读者,甚至把读者当成了“愚众”,当成了负担。
这就造成了现在诗歌的窘境:诗人觉得自己写得很好,但读者却不买账。诗人觉得自己辛苦付出白费了,而读者呢?也觉得自己很冤枉,花时间读了一首诗,一头雾水,还不如不读。
胡弦(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诗歌维新,其实是挺简单的事,但诗坛却搞得很复杂。又是什么理论,又是什么口号,但就是没有抓住最根本的问题:诗人心中必须有读者。而且,这些读者,绝对不是圈子中的少数几个人,而是广大的读者。
胡弦的这首《月亮》,看来在《诗刊》看来,至少是在《诗刊》编辑看来,是一首好诗。但不知道在读者看来,这首诗怎么样?诗坛和诗人,也不妨听听读者怎么说。这并不会丢掉诗人高贵的身份,反而是写诗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