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缩学家和微躺青年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大众日报」

“缩学家”

在网上冲浪时,经常会看到“yyds”“emo”“zqsg”“szd”等网络缩写语,对“缩学”不甚了解的网友看到这些缩写可能会一头雾水。这些词语大多出自“饭圈”,后来逐渐“出圈”被用来形容其他事物。比如“yyds”是“永远的神”的缩写,最初被粉丝用来赞美自己的爱豆,在“出圈”后,“yyds”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可以用来赞美一切令人惊叹的人或事物。鲜为人知的是,缩写在网络环境的流行离不开一帮“缩学家”的助力与推动。

释义:“缩学家”是指那些在互联网上不管打什么字都用缩写的人。这些人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喜欢用缩写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他们使用的缩写不仅仅局限于汉语拼音首字母,还有英文词语的首字母,例如“be”是“badending”的缩写,“emo”是“emotional”的缩写。

缩写的出现并不是新鲜事,在中国互联网的古早时代便出现了以“BT”“”“然并卵”等为代表的缩写词语。再往前追溯,惜字如金的古代人早就当起了“缩学家”。古人因书写工具(竹子、布帛、纸张等)太重或价格昂贵,常使用一个字来代表一个词语,或者使用几个字来代表某件事情。比如“闻鸡起舞”“卧薪尝胆”“高山流水”等成语分别代表了某件历史典故。

缩写现象的出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当然也有复杂的现实因素。一是当今快节奏的文化消费,促进人们在互联网中进行交流沟通时习惯使用缩写,因为缩写的使用可以节省打字时间。“缩学家”几乎可以使用缩写顺畅完成日常话语的表述,“srds(虽然但是),nsdd(你是对的)”。二是文化区隔的影响,例如在“饭圈”中,“缩学家”将缩写体默认为一种亲密的交流符号和身份的认同。双方能够在相同语境下感受到缩写的“言外之意”,或者是让青年产生同一社群的归属感,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沟通氛围。比如,“路人我在各位大佬面前简直ssfd(瑟瑟发抖)”,是以一种卖萌的方式表达自身沮丧的负面情绪。

“缩学家”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其兴起与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出现也有密切关系。输入法的智能化和人性化,为缩写体的出现营造了文化温床,互联网媒介在算法技术上的进步也推动了缩写体的发展。

“缩学家”的盛行,是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文化的侧影,但在缩写式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汉语言的规范使用。当今的缩写只是对某些词语简单、机械地进行缩略,与古人惜字如金促进文言文文体发展和历史典故的流传大相径庭。“缩学家”在紧跟潮流玩缩写梗的同时,要记得向古人学习,让缩写变得更有文化意蕴。

“微躺青年”

“躺平”“内卷”大火,背后透露出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焦虑,如何找到最舒适的成长状态,成为大众思考的方向。焦虑中,“微躺青年”撕开了一道口子,以一种平和的处世之道,在缝隙中寻找到了一面透气的窗口。

释义:“微躺青年”是指既不“内卷”,也不“躺平”的年轻人。他们在资源有限、同辈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保持着不争不抢、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既不会让自己过度劳累也不会颓废丧志。

近义词:“佛系青年”。“佛系青年”能够看淡一切,有目的地放下现实生活中的疲劳与焦虑,选择随遇而安,与“微躺青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职场竞争压力大、学历贬值等社会现象,使得年轻人为了获取本就有限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而挤破头。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些人会选择“内卷”,有些人为了规避竞争选择“躺平”。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不甘“躺平”,但又不愿承受“内卷”的疲劳和焦虑而选择“微躺”,“微躺青年”便从此诞生。

“微躺青年”似乎是在“内卷”与“躺平”之间找到了平衡二者的中庸之道。选择“微躺”不是不负责任、没有追求,也不是过度拼命、精神疲劳,他们仍然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既能超脱世外又能回归现实,耕耘好自己的田地。

“微躺青年”认为,在工作和生活中微微“躺平”,或许收入和回报不会很高,目标和结局也不甚明确,但可以在物质欲望与人生兴趣中达到自洽的状态,“微躺”着走向通往自由的羊肠小道。

“到点下班”“间歇式营业”便是“微躺青年”的真实写照。“微躺青年”的人生态度有种超脱世俗的意味,既不是屈服于社会的得过且过,也不是无力反击后的纵情享乐。他们试图通过提出花式俏皮的说法来抵抗“内卷”、摆脱“躺平”,在过程中自我发展,如咸鱼理论、摸鱼哲学等。

从另一个角度看,“微躺”何尝不是当下青年的一种自我保护?既不会在“内卷”过度疲劳与焦虑的恶性循环中消耗自己,也不会在“躺平”的无所事事、逃避竞争中失去斗志与朝气。选择“微躺”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主动减少自己的物欲和竞争欲,能够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和真正适合的是什么,平衡好努力奋斗与享受人生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内卷”“躺平”,还是“微躺”,归根结底都是社会中的个体选择的应对工作或学习的人生态度。这三种选择无可厚非,但相对于奋斗,总少了些积极向上。我们无权去指摘或点评别人的人生选择,尊重“内卷”,尊重“躺平”,也尊重“微躺”,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会自我调节,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应对社会、学习和工作中的压力。

(□记者朱子钰实习生孙聚平整理)

(责任编辑:成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