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地理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一、做问答题的三个步骤
1.确定答题方面
问答题设问众多,但从内容来看,一般有如下一些方面:①影响……的因素;②形成……的原因;③对……的作用(意义);④有什么特点(特色);⑤……的规律(关系)是什么;⑥对……的危害;⑦存在什么问题;采取什么对策(措施、方案)?等等。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答哪个方面。
2.确定答题范围
上一步考虑的是问答题大的方面,但在具体题目里,有不同限定词语,必须进一步确定答题的具体范围。对……有利还是不利影响?……的区位优势还是限制性因素?产生……的自然因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对……的*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还是生态意义?人口迁移或产业转移对迁出(转出)区还是对迁入(转入)区的影响?……的分布特点是空间(地区)分布特点还是时间(季节)分配特点?是要对比分析两地的共同点、不同点还是异同点?
3.尽可能对答题内容进行具体化描述
做好了上述两项工作,最后的任务是进行文字表达。这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提纲式的描述,即只写条目,不具体化,这是容易失分的,应予以重视。
二、做问答题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①明确问题类型,有效答题;②重视图表、文字材料的分析,提取有效信息;③逻辑严密,答案简洁,条理清晰(分成若干点);④规范用语(要用书面语和专业术语);⑤书写整洁,不能太潦草,字体大小适中。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
1.地形(地貌)特征:①是什么地形或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②地面起伏(相对高度)大不大即坡度陡峻还是和缓?③地势从哪里向哪里降低或升高?④地形单元的分布是交错分布还是按一定方位明显分成几块?⑤有什么特殊地形(如喀斯特地形、峡湾地形、冰川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石林等)
2.地表环境特征:①气候(湿.热.冷.干)状况,②植被状况,③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③河湖(水系)发育程度。
3.气候特征:①气温的季节变化(年较差)和日变化(日较差),②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变化);③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状况,④光照、水热条件如何?⑤什么气候类型?
4.水系、水文特征:①流量的大小,②主要补给水源及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③含沙量的多少,④结冰期,⑤河流落差,河水流速的快慢,⑤河床的宽窄(宽谷或峡谷),⑥河流长短,支流的多少及分布(水系形状)。
5.农业生产特征:①农业地域类型,②主要农畜产品或农作物,③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④农业机械化程度,⑤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⑥单位面积产量。
6.工业生产特征:①工业的发达程度,②工业部门结构,③工业技术水平,③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④工业区分布特点。
如何分析地理区位因素?
从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和人文地理区位因素两方面分析,可以从优势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两方面分析。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气候(光照、水分和热量条件及其配合关系、积温与无霜期、昼夜温差)、水源、土壤、地形、土地面积;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劳动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科技、*策。
工业区位:自然因素:地形、水源、土地面积等;经济因素:资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策;社会因素:个人偏好、工业惯性、国防、就业、平衡性别比例等;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城市区位: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湖泊)。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治、*事、宗教、科教、旅游。
交通线区位因素:①地形因素,②地质基础,③气候,④河流,⑤城镇、人口的分布,⑥地区经济水平,⑦国土资源开发、扶贫、边区老区开发的需要,⑧地质、气象灾害,⑨科技保障。
旅游(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区位:旅游资源本身质量(是否有较高的游览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地域组合状况和集群状况如何);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基础设施)。环境承载量。
地区(省)或者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工农业基础条件(好);资源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交通条件(便利);市场条件(广阔);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国家*策和开放程度;旅游条件《丰富,地域组合好):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如何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1.地形对河流的影响:①地势的起伏状况(相对高度,坡度)影响河流的落差、流速、水能资源和通航。②地形的分布和地势起伏影响水系的形状和流向。
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①地形的复杂性导致气候多样性,②海拔的高低影响气温,③山脉走向影响气流运行,④坡向影响光照和降水。⑤山脉影响气候类型分布面积。⑥山体影响气候垂直变化。
3.气候对地形的影响:①降水多特别是暴雨对地表冲刷(侵蚀)作用强,地表破碎,沟壑纵横,②气温高、降水多地表岩石易风化。
4.气候对河流的影响:①降水的多少影响河流发育程度和河流的水位、水量、水能、通航,②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影响河流径流量变化(汛期和枯水期),③气温影响河流结冰期。
5.气候对植被的影响:光热、水分条件影响植被的类型和植被覆盖率。
6.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降水量(水分条件)、热量条件(积温或无霜期)、水热配合关系、光照条件、昼夜温差、极端天气(气象灾害)等对农作物和牲畜的生长于繁殖都有影响。热量影响作物熟制,光照、昼夜温差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水热状况及其配合关系直接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和作物分布,气象灾害危害作物和牲畜。
7.影响气候的因素:①纬度位置(或太阳高度)影响气温、热量,②海陆位置影响降水量和气温日较差、年较差,③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④地形包括海拔、起伏、山体的走向、坡向影响气温、光照和降水量,⑤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反之)。
8.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①地形起伏影响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状、落差、流速和水能,②降水影响河流的水量、水位、水能、汛期、枯水期,③气温影响结冰期,④水源补给类型影响汛期,⑤水量水位及其季节变化、流速、流向、落差影响航运价值,⑥植被覆盖率影响河流含沙量。
世界典型区域的特征分析
东亚:
1.东京与北京比气候有何差异:东京: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较小;最低月均温0℃以上;降水量较大且均匀。北京:温带季风气候;年温差较大;最低月均温0℃以下;降水量较小且集中(于7、8月)。
2.东亚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中、朝、韩、日)、游牧业(蒙)、中国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
水稻种植业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
3.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原因:矿产贫乏,需大量进口;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需大量出口;沿岸多良港,海运便利;沿海地形平坦,利于建筑。
4.日本海沿岸多冬雨,太平洋沿岸多夏雨的原因:日本海沿岸位于冬季风(西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太平洋沿岸位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台风雨。
5.濑户内海沿岸多良港的原因:濑户内海南北两侧多山地,内海沿岸处于冬季风和夏季风的背风坡,避风;沿海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6.日本渔业发达的原因:处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饵料丰富,鱼群密集;处于温带浅海大陆架;日本人有吃鱼的喜好。
东南亚:
1.“一红二湄”:即红河(上游在中国称为元江)、湄公河、湄南河,均注入太平洋。
2.新加坡的区位优势:处于马六甲海峡东侧入口,地理位置优越;有优良港湾;科技发达(重视教育);对外开放的*策;劳动力丰富;环境优美。资源贫乏,淡水不足。
3.东南亚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和热带种植园农业区位条件:光照、水热丰富,且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火山灰形成的土壤);(殖民统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丰富;有吃稻米的喜好。盛产天然橡胶、蕉麻、油棕、咖啡、可可、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和荔枝、芒果、香蕉、菠萝、椰子等热带水果。
4.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5.克拉运河开凿对我国的经济意义:缩短我国对欧洲、非洲贸易航程;提高运输的安全性。
泛亚铁路建设的意义:形成我国连接东南亚的战略通道;利于我国沟通南亚和东南亚两大市场;促进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早日开通。
东南亚的矿产:石油(文莱、印尼)和锡矿。
南亚/p>
1.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出现在5月的原因。
5月处于旱季,6月进入雨季后因降水多,云量增大,白天温度降低;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北部有高山高原阻挡寒冷气流。
2.塔尔(印度)沙漠成因:冬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夏季西南季风到达印度河流域前经过干旱的阿拉伯半岛,水汽少;该地地形平坦,水汽难以抬升;植被破坏,加剧荒漠化。
3.斯里兰卡岛南部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及原因:岛屿南部东侧为冬季风(东北季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西侧为夏季风(西南季风)迎风坡,夏季降水多。
4.孟加拉国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6-9月;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交汇,与风暴潮相互顶托;孟加拉湾呈喇叭口,使潮位增高;西南季风与飓风叠加。
迁都的原因:分散大城市职能;国防安全;开发内陆。
5.孟加拉国和印度东北部盛产*麻、茶叶、甘蔗。印度德干高原西北部盛产棉花。
中亚:
1.咸海面积减小的原因,咸海盐度增大的原因: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大量引河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
咸海附近多发盐沙暴的原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使部分湖床裸露,盐分析出。
2.巴尔喀什湖西淡东咸的原因:西部有河流淡水汇入;中部狭窄,不利于东西侧湖水交换。
3.中亚自然地理特征: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河流少且多内流河湖;植被稀疏,为草原和荒漠;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东南高西北低。
4.中哈等输油管线对我国的意义:使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减少对单一渠道的依赖;增强能源安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非洲:
1.撒哈拉沙漠的成因:副高或信风控制;副高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信风来自大陆,经过的(红海等)海域狭小,因而水汽少;加那利寒流减湿;阿特拉斯山的阻挡。
2.索马里半岛热带沙漠气候成因:冬季:信风来自大陆,水汽含量少;信风与海岸线平行,水汽难以抬升。夏季:处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索马里寒流减湿。
埃塞俄比亚高原西侧降水较多的原因: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来自大西洋,水汽多;高原西侧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3.几内亚湾北侧热带雨林气候成因:赤道低气压控制,多对流雨;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该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暖流影响。
4.东非高原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降低,对流减弱,降水减少。
5.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世界上右四处远离赤道的热雨区:澳大利亚东北、巴西东南、中美洲东部)气候成因。处于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对流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马达加斯加岛西侧热带草原成因:处于山脉西侧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减少。
6.刚果河水量大的原因: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流域面积大,汇水面大;支流多;流经盆地,汇水多。刚果河河口不能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地形:流经刚果盆地,泥沙大部分沉积在盆地;盆地至河口距离短,落差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植被: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不易流失;水文:附近有洋流经过,泥沙不易沉积。(地质:河口附近海区地壳下沉明显,坡度大。)
7.刚果盆地的成因:内力:内陆湖随地壳抬升;外力:河流下切,湖水外泄形成盆地。
8.非洲南部纳米布沙漠比撒哈拉沙漠小的原因:均受副高或信风控制。非洲南部:东南信风来自海洋,东部在信风控制时形成湿季。西部受高原和山地阻挡,水汽不易到达,形成面积较小的沙漠气候区。非洲北部:东北信风来自陆地,东部水汽含量也少,因而沙漠面积广大。
9.非洲热带草原动物迁移(所有动物的迁移同此)的方向与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即1月南迁,7月北迁。原因:1月为北半球热草的干季,草木枯*;此时为南半球热草的湿季,草木葱茏。7月反之。
10.索马里寒流成因:西南季风为离岸风,使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冷海水上泛,使表层海水比流经海区低,形成寒流。(秘鲁寒流成因:东南信风……;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水温低于流经海区。
11.纳赛尔水库利弊。利:防洪抗旱、灌溉、航运、发电、旅游、养殖。弊:下游水利设施作用减弱;下游因泥沙被拦,土壤肥力下降;因来水量减少,河口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导致盐碱化;下游输沙量减少,加上海水倒灌,使海岸线后退,三角洲萎缩。
12.尼罗河枯水季节的水量为什么主要来自白尼罗河:尼罗河枯水期为北半球冬季,白尼罗河源流位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此时为其湿季,降水量较大。(因尼罗河产流区绝大部分处于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故丰水期的水量主要来自位于该气候区的青尼罗河。)
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的原因。纬度:大部分处于温带;大气环流:处于西风影响范围内;海陆位置及地形: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且中部为平原,利于暖湿的西风深入内陆;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
2.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原因:处于温带海洋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河流水量较大且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可四季通航;流经平原,水流平稳;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河道不易淤积;水文:河网密布,形成发达的水运网;流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运量大。
3.英国大不列颠岛东西两侧农业的差异及原因:西部:乳畜业—山地为主;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日照少,不适合谷物生长,适合多汁牧草生长;东南部:种植业—平原为主;降水少,日照多,气温高,生长期长。
4.卡特加特海峡表层海水的流向及原因。表层海水自波罗的海入北海,因波罗的海是盐度最低的海区,密度小。
5.德国南、北部农业地域差异及原因:北部畜牧业为主,有耐寒麦类种植—纬度高,热量不足;雨日多,光照不足;土壤贫瘠。南部河谷以园艺业(葡萄、啤酒花)为主,高原山地为林业、畜牧业—纬度较低,晴天较多,日照长,温度较高;土壤肥沃。
欧洲东部和北亚:
1.“毕、叶、勒”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结冰期长且有凌汛;俄罗斯人口和经济重心在欧洲,流域人口城市少,运输需求小;运输以东西向为主,河流为南北流向。三条河流下游多沼泽的原因:气候:气温低,蒸发弱;地形:下游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水文:河流有凌汛,易泛滥;土壤:多冻土,水不易下渗。
2.索契成为俄罗斯最大疗养胜地的原因:气候:俄罗斯纬度高,冬季漫长严寒;索契处于黑海东岸,北靠大高加索山(阻挡冬季冷空气),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人文:有阳光、沙滩、海水(3S)、雪山、森林等旅游资源。
北美洲:
1.科罗拉多大峡谷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成因的差异:前者以外力作用为主—流水侵蚀高原而成;后者内外力作用—在板块碰撞挤压(成为地缝合线)基础上加上流水侵蚀。
2.北美洲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原因:大部分在北温带;地形:西部高山和东部高原山地阻挡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深入内陆;中部为平原,是极地寒冷气流及墨西哥湾暖湿气流能长驱直入,温差大。
3.田纳西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春雨水更多(河流冬春汛)的原因:冬春季,因中部为平原,冷空气可长驱直入,使锋面雨带位置偏南至该流域,因途经五大湖,水汽较多,产生大量降水;夏季该流域处于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略少;
4.美国三大工业区发展条件、工业部门及中心。
5.美国九大农业区的分布及乳畜带、小麦区、玉米带、棉花带。乳畜带的区位条件:纬度较高,降水较多,光热不足,不适合谷物生长,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土壤-贫瘠;人口城市密集,市场广阔;交通便利;临近玉米带,饲料充足。
6.美国东北部人口向西部和南部迁移的原因:东北部冬季阴冷,南部西部气候适宜;南部西部为新兴工业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7.地中海气候的代表性城市:罗马、雅典、开普敦、珀斯、圣地亚哥、旧金山、洛杉矶
南美洲:
1.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气候面积广大的原因(即亚马孙河水量第一的原因):处于热带;大气环流及地形:赤低控制,多对流雨;信风来自大西洋,水汽丰富;处于世界最大的亚马孙平原,且西、北、南三面高,平原向东开口,利于信风深入,形成地形雨;洋流: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③距海近的区位优势。
3.巴西人口、工业、农业集中分布在狭长的东南沿海的原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殖民者开发早,基础好;工商业发达。
4.世界自然带中的非地带性表现典例及影响因素。
a.南半球缺亚寒带针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非洲南部分布至35°S止-海陆分布;b.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地形和洋流;c.亚寒带针叶林在亚洲东岸比西岸纬度低,南美洲热带沙漠逼近赤道-寒流;d.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东侧)的荒漠,美洲西海岸自然带狭长-地形;e.荒漠中出现绿洲-水分。
大洋洲:
1.澳大利亚北部热草、东部热草、南部热草成因。
北部:夏季(1月)-澳陆为低压,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低压吸引,偏转成西南季风,属迎岸风,降水多,为湿季;冬季-澳陆为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东南季风,并与东南信风叠加,属离岸风,降水少,为干季。
东部:副高和信风控制。副高控制时少雨,为干季;信风从东部吹来,该地虽处于背风坡,因大分水岭不高大,有较多降水,形成湿季。
南部:副高和西风控制。夏季副高控制少雨,为干季;冬季西风控制,降水较多,为湿季。(冬雨型)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特点及农时安排。
优点:(保肥、高效、灵活)土地上交替种植牧草、小麦和休耕,保证土壤肥力;有效安排农事;根据市场决定牧羊和小麦种植比例,生产灵活,对市场适应性强。
特点: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规模大;收入稳定。
农时安排:小麦-1犁3播6长10收;牧羊-58配剪10月再牧。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商品率高的原因。地广人稀;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某类农业地域类型特点描述方法:机械化水平;商品率;规模;其他。
5.澳大利亚东水西调。美国东水西调、北水南调;埃及西水东调;以色列北水南调。
南极洲:
1.南极洲气候原因。酷寒: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海拔高,气温低;冰雪覆盖,反射率高;西风阻隔低纬热量向高纬的传递。干燥:极地高压控制,降水少(注意:因蒸发更小,属湿润地区);降水以固体形式为主,升华少,空气中水汽含量少。烈风:极地东风带,风力强劲;冰面摩擦力小。
2.南极太阳辐射总量大于北极,但南极最低温小于北极的原因。(见三维设计P9例1)
3.南极臭氧空洞最大季节及危害。季节:10月(南半球春季)空洞最大。危害:过量紫外线引发白内障、癌变、免疫力下降带来各种疾病。
4.北极战略地位。是联系东西半球的最短航线。
中国典型区域的特征分析
一、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一)自然地理界线
1.气候界线:
(1)年等水量线及干湿状况分界线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折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此线也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此线以东以南,年降水量一般在mm以上,为湿润地区,此线以西以北年降水量一般在mm以下,为半湿润地区。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是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长城)——拉萨一线,最后到喜马拉雅山东部,此线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此线以东年降水量一般在mm以上,为半湿润地区,此线以西年降水量一般在mm以下,为半干旱地区。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经河西走廊以东及藏北高原一线,大致沿贺兰山。此线也是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此线以东以南可以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即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或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此线以西以北地区则难于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稀少。
(3)一月平均气温0℃等量线: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折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4)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5)年太阳辐射量线
大兴安岭一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十分丰富,特别是青藏地区和*南部,太阳辐射尤其丰富。这条线以东、以南地区太阳辐射弱。
2.地形地势界线:
(1)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大地形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太行山:*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巫山: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武夷山: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天山: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长城:内蒙古高原与*土高原;秦岭;汉江谷地与渭河平原;大巴山:汉江谷地与四川盆地;祁连山: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南岭:江南丘陵与两广丘陵;横断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
3.水文(河流水系)方面的界线
(1)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西侧——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南段比较接近毫米等降水量线。此线以西以北地区大部分是内流区(除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南以东地区大部分属外流区(除鄂尔多斯高原的无流区和松嫩平原的个别无流区外)。
(2)水系分界线:
①长江水系与*河水系:秦岭,②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南岭,③淮河水系与海河水系:*河(*河下游是地上河)
(二)人文地理界线
①人口分界线:黑龙江的黑河——云南的腾冲。
此线以东以南地区,,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了全国的绝大部分,而此线以西以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绝大部分,但却是地广人稀。
②以水田为主的耕地和与旱地为主的耕地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③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吕粱山——横断山。
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在北方的分界线也可以以大兴安岭及长城为界,大兴安岭以东及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耕作业为主,大兴安岭以西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游牧业为主。
(三)重要山脉或河流成为明显的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土高原的南界;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⑤河流有无结冰期;⑥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⑦水田农业与旱地农业、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等杂粮的界线;⑧长江水系与*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思路:地形界线、气候(气温、降水、风)界线、植被界线、农业界线)。
3.天山:①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界线,②北疆和南疆的分界线,③中温带和暖温带的界线。
4.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①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的分界线,②青藏高寒气候区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③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
5.长城:①内蒙古高原与*土高原的界线,②中温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③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④mm年等降水量线,⑤农耕区与放牧区的界线,⑥冬小麦与春小麦的界线。
二、典型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1.东北地区
位置:燕山(40°N)以北,大兴安岭(°E)以东。
地形: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山环水绕。沼泽(湿地的一种)广布(地势低平,水系发达,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草本植被枯死,有机质不易分解)
土壤:黑土肥沃,有机质丰富。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水、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冬温低,一年仅一熟。积雪期长。春旱较严重。
河流:水系发达,水量大,夏汛为主,有明显的春汛。含沙量少,结冰期长。松花江上游水能丰富。
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是我国第一大林区。
农业:商品性谷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人均产量和商品率高,但单产不高。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亚麻。
2.内蒙古高原:°E以西,长城以北。地形平坦,起伏小。半干旱区。东部草原。较理想的航天器着陆场。畜牧业。
3.*土高原: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渭河(35°N)以北,乌鞘岭(°E)以东。*土广布深厚,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原因:砂性、直立性强,植被稀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冬小麦、粟(去壳后称小米)。高原上的*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但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4.南方丘陵:长江(30°N)以南,雪峰山(°E)以东。起伏较大但海拔不很高,山地与山间小盆地或谷地交错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雨热丰沛,一年两熟。植物资源丰富,产毛竹、樟树、马尾松。因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红壤和砖红壤,有机质少,比较贫瘠,酸性强,黏性重,改良方法增施有机肥和熟石灰。水系发达,落差较大,水能丰富。适宜发展水电。煤炭、石油缺乏。多滑坡、泥石流。
5.青藏高原: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35°—40°N)以南,喜马拉雅山(28°N)以北,横断山脉(°E)以西。绝对海拔高,平均0米以上,但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成山,近看成川)。空气稀薄,缺氧、冻土、沼泽地多。植被稀少。属于高原高山气候,昼夜温差大但年温差不大。降水量少,晴天多,光照、太阳能十分充足,但热量不足,一年一熟。放牧业为主。高寒农牧业和河谷农业。牦牛、藏羚羊、青稞。居民点和农业区多分布在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6.四川盆地:大巴山以南,大娄山以北,横断山以东,巫山以西。30°N纬线和°E经线穿过中部。外流盆地,紫色土多(“紫色盆地”)。“天府之国”。煤炭、天燃气丰富。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高(因北边有山脉阻挡寒潮)。甘蔗、油菜、水稻。
7.云贵高原:雪峰山(°E)以西,横断山脉(°E)以东,大娄山以南。地面起伏大,多山间小盆地(坝子)。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多溶洞、地下暗河,溶蚀峰林(路南石林)。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亚热带季风气候,受西南季风影响。受寒潮影响小。多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易塌陷。春夏连旱,贵阳冬雨多(昆明准静止锋影响),昆明四季如春。坝子农业
8.柴达木盆地:世界最高的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35—40°N,90-°E)。内流盆地,多盐湖,湖盐、油气、有色金属矿多(“聚宝盆”)。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河流少,径流量小。多裸地和沙地。
9.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天山以南。40°N纬线和85°E经线穿过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是内流盆地,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多。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流河,主要水源是来自周围高山上冰雪融水,季节性河流(时令河),夏汛,冬季断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但年际变化小。地形很封闭,气候很干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种植棉花(长绒棉)、瓜果。油气资源丰富(西气东输起点)。交通线路、绿洲农业和居民点分布于盆地四周围山麓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上。
10.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45°N纬线和85°E经线穿过盆地中部。北部有我国唯一的向北流最终流入到北冰洋的河—额尔齐斯河(下游在俄罗斯称为鄂毕河)。固定沙丘。绿洲农业。因西部有开口,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可以进入盆地并沿山坡爬升形成地形雨,雨水条件比塔里木盆地好。
11.华北平原:太行山(°E)以东,燕山(40°N)以南。完整广阔。暖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冬季结冰。含沙量大。水能少。温带落叶阔叶林。春旱较严重。土地盐渍化严重。冬小麦、棉花。
12.渭河平原:秦岭以北,*土高原以南。陕西南部。地壳断裂下陷(地堑)和渭河冲积泥沙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暖温带,热量较充足。可种植棉花,冬小麦。一年一熟。
13.汾河谷地:太行山(°E)以西,吕梁山(°E)以东。地壳断裂下陷(地堑)。
14.汉(水)中谷地: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陕西南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上游。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稻种植。一年两熟。
15.雅鲁藏布江谷地:喜马拉雅山以北,冈底斯山以南。28°N左右。西藏最大的河流。人口、经济最发达区。主要农业区。拉萨。地热资源多。95°E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水能资源丰富。流入印度、孟加拉国后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注入孟加拉湾。
16.河西走廊:祁连山以北。古代丝绸之路经过。山上冰雪融水汇入河流——弱水(我国第二大内流河)向北流。土壤较肥沃,地势较平坦,农业较发达。有兰新铁路经过。石油、有色金属矿丰富。酒泉、金昌、玉门。
17.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位于天山东段南面,43°N纬线和90°E经线穿过。内流盆地。盆地内有绿洲。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棉花、瓜果、葡萄种植
18.伊犁谷地:位于天山西段分叉处,有伊犁河向西流入巴尔喀什湖。谷口向西,有来自大西洋的水汽沿天山爬升形成地形雨,水分条件较好,谷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农业较发达。棉花、瓜果、葡萄。
19.河套平原:阴山以南,鄂尔多斯高原以北,*河“几”字一横的南北两侧。灌溉农业。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有*河经过水源充足,灌溉水渠多,农业较发达,“*河百害,唯富一套”,产小麦、棉花、甜菜、大豆。稀土金属矿、铁矿丰富。包头(草原钢城)。
20.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北部*河两岸。贺兰山以东,鄂尔多斯高原以西,*河“几”字的左上。这里有*河的水源,灌溉水渠密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西部有贺兰山阻挡风沙和寒潮,农业历史悠久,农业较发达。“塞上江南”。河西走廊、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共同的环境问题:水资源不足,气候干旱,大水漫灌,浪费严重,土壤盐碱化、荒漠化严重。风沙多。
21.横断山区:25—30°N,99—°E,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平行流经的地段(三江并流)。处于我国地势的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地势北高南低,地形非常复杂。河流平行南流,落差很大,水能丰富。多地震、滑坡、泥石流。降水丰富,多暴雨。植物资源丰富,我国第二大林区。
22.雅鲁藏布江东段谷地(大拐弯段):雅鲁藏布江东段95°E经线两侧附近。“西藏的江南”(林芝)。因西、北、东三面有山脉绵延,而南面为谷口,面向印度洋,地势北高南低,形成一个大峡谷,暖湿气流(西南季风)可沿谷地鱼贯而入,形成了特殊的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年降雨量丰富,纬度、海拔都较低,故热量充足,无霜期长。谷地两侧山体海拔高,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很明显,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可见到从热带、温带到寒带的自然景观,植物资源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能很丰富。
有季节变化的地理现象
一、天文现象
1.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速度快——近日点——一月初——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速度慢——远日点——七月初——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直射北回归线——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直射南回归线——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3.正午太阳高度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南半球最小值——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北半球最小值——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4.日影的指向与长短
北温带地区正午的日影总是指正北,南温带地区正午的日影总是指正南。
正午的日影最短的季节是当地的夏季,正午的日影最长的季节是当地的冬季。
北极点的日影只能指向正南方,最短的时候是夏至日。南极点的日影只能指向正北方,最短的时候是冬至日。
5.昼夜长短
昼长>12小时(即夜长<12小时)为当地的夏半年,反之为冬半年。昼长最长的季节是当地的夏季,昼长最短的季节是当地的冬季。
6.日出日落时刻和方位
若日出时刻在6点(地方时)之前,日落时刻在18点(地方时)之后,当地是夏半年;若日出时刻在6点(地方时)之后,日落时刻在18点(地方时)之前,当地是冬半年。
若日出于东北方(日落于西北方),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日出于东南方(日落于西南方),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7.极昼极夜
北极地区出现极昼,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南极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
二、大气现象
1.对流层的厚度同一地点夏季的厚度大于冬季。
2.太阳辐射强度
北半球一年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月是6月(夏季),最弱的月是12月(冬季),南半球反之。
3.气温的季节变化
北半球大陆上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是7月(夏季),气温最低的月是1月(冬季)。
海洋上比大陆上推迟一个月。
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4.等温线的弯曲与凸向
一月份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七月份大陆上(无论南北半球)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等温线凸向相反。
“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陆地上等温线向高纬凸(海洋上等温线向低纬)凸,当地为夏季,反之为冬季。“高高低低”。
“陆夏高”、“海夏低”、“陆冬低”、“海冬高”
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带、风带位置向北移(位置偏北),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气压带带、风带位置向南移(位置偏南),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
6.北半球气压系统
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西伯利亚——蒙古高压),
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冰岛低压
七月:亚欧大陆——亚洲高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7.东亚、南亚(包括我国西南地区)的季风
一月:东亚——西北季风,南亚——东北季风,
七月:东亚——东南季风,南亚——西南季风。
8.影响我国的锋面
春末——夏季暖锋较多,秋末——冬——初春冷锋较多。
4~5月——华南准静止锋,6月——江淮准静止锋,7~8月——锋面雨带位于华北、东北。
9月南撤到长江以南,10月退出大陆。
昆明准静止锋——冬半年。
9.我国的特殊天气现象和气象灾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梅雨——6月。寒潮——秋末、冬季、初春(对农业危害最大)。
沙尘暴——秋末、冬季、初春(最多)。台风——夏秋季节。
洪涝——夏秋季节(北方比南方迟),华北、东北——春旱严重。
西南地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伏旱——7~8月(副高影响)。
10.雪线高度:夏季高,冬季低。
11.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热带季风气候6~9月雨季,10~次年5月旱季。热带草原气候夏半年多雨,冬半年旱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雨多。地中海气候——冬雨多。
12.南极臭氧层空洞:9~11月最盛。
三、水文现象
1.水循环和水平衡
雨季水循环活跃强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储水量增加,旱季反之。
2.河流径流量
季风区的河流——夏汛,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冬汛,有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春汛(我国东北的河流如松花江、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夏汛(中亚、我国西北)。
美国的田纳西河——冬春是主汛期。有的河流因上下游流经不同的气候区,可能有几次汛期,如澳大利亚的墨累河有夏汛(主汛期)和冬汛。*河的凌汛——春(最盛)、秋。
北方河流冬季结冰,越往北方冰期越长。河流含沙量雨季多,旱季少。
3.地下水位(潜水位)雨季水位高,旱季水位低。
4.潜水与河水补给关系:一般雨季河水补给潜水,旱季潜水补给河水(主要看河水水位与潜水水位的高低)。
5.海水温度同一海区夏季高于冬季。
6.海水盐度同一海区夏季高于冬季。淡水河入海口附近的盐度与注入的淡水量(径流量)有关,雨季(汛期)盐度较低,旱季(枯水期)盐度高。
7.华北平原表层土壤盐度变化:
雨季(夏季)淋盐(洗盐、脱盐),盐度降低,旱季(春秋季)返盐,盐度升高。冬季盐度稳定。
8.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北半球夏季顺时针(向东流),北半球冬季逆时针(向西流)。“冬逆夏顺”
9.索马里半岛沿岸的洋流北半球夏季(索马里)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北半球冬季(索马里暖流)。
10.海水富营养化与赤潮夏(最盛),秋、春
11.咸潮:旱季(入海河流枯水期)最盛。
12.河水、河流入海口的叶绿素含量春季、夏季含量多。秋冬季节含量少。
四、地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强弱与天气、气候、风力、径流量有关。夏季风化作用比冬季强烈。雨季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比旱季强烈。我国西北地区冬春季节风力搬运作用最强烈。
五、生物现象
1.树木的年轮疏密(与气温和雨水有关)。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多的季节(年份)树木生长迅速,年轮稀疏(宽),反之较密(窄)。
2.动物(如候鸟)的迁徙(候鸟的迁徙通常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迁徙,从低纬地区迁到高纬度地区(由越冬地区飞向繁殖地区)。秋季从高纬度地区迁到低纬度地区(由繁殖地区飞向越冬地区)。青海湖鸟岛在4-5月鸟类成群。
3.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的景观变化雨季草木茂盛,野生动物成群,旱季枯*,动物稀少。
4.温带落叶阔叶林变化秋季冬季落叶,枫树叶变红。
5.有些动物冬眠(蛇、青蛙)
6.鱼类季节性洄游(也叫越冬洄游,多见于暖水性鱼类,如小*鱼等,当水温下降后,成群地移到温度适宜的场所越冬)
六、农业生产活动
(一)种植业(下表是以我国为例)
作物名称
播种季节
收获季节
早稻
春季(4月)
夏季(6~7月)
晚稻
夏季(6~7月)
秋季(10月)
冬小麦
秋末冬初(9~10月)
次年夏(6~7月)
春小麦
春季(4~5月)
当年夏末
油菜
秋季(9~10月)
春末夏初
棉花
春
秋
玉米
春
秋
甘蔗
春
秋
甜菜
春
秋
茶叶
多年生,不需要每年栽种
春
油茶籽
多年生,不需要每年栽种
秋
澳大利亚农事活动
月份
1、2
3、4、5
6、7、8、9
10、11、12
冬小麦
犁地
播种
生长期
收割
羊
在牧场上放牧
配种
剪毛
在收割后的麦田放牧
在盛夏季节来临之前剪毛
(二)林果业:梅子成熟——夏季(6月),大多数水果秋季成熟收摘。
(三)渔业活动:我国舟山渔场的渔汛:夏季墨鱼汛,冬季带鱼汛。我国休渔期:海洋——伏季休渔(6~8月),长江——春季休渔4月1日——6月30日。
(四)牧业天山牧场——冬季在山麓放牧,夏季在山腰放牧
七、其它
1.赴南极科考:南半球夏半年,南极地区极昼期。
2.制取沼气:夏季比冬季好。
3.长芦盐场晒盐:夏秋季节。
4.奥运会:夏季奥运会一般选择雨水较好的季节。冬奥会选择冬季。
5.旅游观光:夏季往北方去的多,冬季往南方去的多。地中海沿海浴场夏季游客多。
6.航海:选择顺风季节。
7.森林火灾预警级别最高季节:干旱季节。
七类综合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一、特征描述型综合题
此类题目按对象可分为对地理事物特点的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描述和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特点描述。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步骤: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确定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简洁、准确描述(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避免口语化)
二、地理事象判断型综合题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常见的判断型设问形式有: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类型等。例如,有的设问是“此时A城镇的风向是________”;“四个地区中,规模最大的是________”;“图中所示是________海区”等等分别属于对地理事物形式、特点和分布的判断。此类题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判断某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是什么,属于什么,判断人类生产活动怎么样,是否合理。
判断型试题主要有以下两类:
(1)判断是什么、属于什么。
这类问题往往是对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判定,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如判断图中高压控制区域的天气状况;第二,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如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确定河流、山脉的名称;第三,基本的方法,如根据影响风的形成因素判断风向等。
(2)判断怎么样、是否合理。
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也是依据三个方面,即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影响人们的生活方面考虑,即是否有利于人们出行,能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等;第二,经济效益方面,看是否符合这类生产活动的特性,是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是否有利于增加利润等;第三,环境效益方面,这类生产活动对环境有什么污染,其和住宅区、河流、盛行风向的位置关系是否能避免这种污染等。而某些站、点区位分布是否合理,要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来考虑。自然条件要结合站点的特点从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分析;社会条件主要从和人们衣食住行的联系角度来考虑;经济条件主要从是否节约了建设成本等角度分析。总之,不管是哪种判断型试题,解答的关键都是寻找依据。
三、原因分析型综合题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策、科技、*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四、对比型综合题
对比型综合题往往给出大量的材料,把两片区域或两种事物、现象等进行对比,分析其共同和不同的特点。高考题中对比型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与类型的差异等。
1.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要点及格式是正确解答对比型试题的秘诀所在
四步审题是关键: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审比较项目(内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对比型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考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二定要点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考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段落式)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五、对策措施型综合题
措施型试题的设问中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在解答措施型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六、辨析评价型综合题
评价型试题的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
评价型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对此类设问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这类设问时,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而“从……方面进行评价”注意评价时限定了条件,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七、意义作用型综合题
所谓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意义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意义、积极影响、有利作用三者划等号。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类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等。
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时,通常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