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恶性高热的识别与防治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佳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33646.html
01

恶性高热之流行病学

恶性高热是家族遗传性的肌肉疾病,主要由使用挥发性麻醉剂和(或)去极化肌松剂(琥珀胆碱)所激发的一种以骨骼肌代谢亢进为特征的全麻危象。在全麻手术中,恶性高热的发生率为1∶10,~,,男女之间的发病率比例为3.4∶1,恶性高热最常见于10岁~30岁的青年,平均好发年龄是18.3岁。目前认为易感基因携带比例是恶性高热易感性的主要原因,恶性高热可发生在麻醉诱导期,术中或麻醉恢复的数小时内。据报道,我国年恶性高热患者的死亡率为46.7%。

恶性高热的相关基础疾病包括:①中央轴空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②多微小轴空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③King-Denborough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④美国本土人肌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恶性高热的诱因包括氟烷、琥珀胆碱;家庭遗传因素与诱发因素相结合;患者及家属常患有肌肉肌病等。

02

恶性高热之发病机制

目前发现,骨骼肌内浆网钙离子释放通道内肉*碱受体(RYR1)上有一百多种基因突变,这些RYR1的异常基因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会导致RYR1受体持续开放,肌浆网内钙外流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升高,引起骨骼肌细胞持续收缩,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增强;产生大量热量、二氧化碳(CO2),腺苷三磷酸(ATP)耗竭;导致肌细胞缺氧、溶解,释放钾离子、肌红蛋白,从而引起高热、高血钾、呼吸性酸中*、代谢性酸中*、肌红蛋白尿以及肌肉强直等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

现有研究表明,6个基因位点与恶性高热有关,即RYR1基因、CACNAIS基因、L型钙离子通道2/亚单位基因、钙离子通道基因、5P及3q13.1位点上的基因。触发因素主要是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琥珀胆碱。

03

恶性高热之临床表现

恶性高热的早期症状包括肌肉强直、心动过速、呼吸增快、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急速升高、皮肤潮红发热、血压波动等;晚期症状表现为肌肉坏死、横纹肌溶解、高血钾、心律失常、脑水肿、急性肾衰、急性心衰、肌间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等。在以上临床表现中,发生率最高的主要是高碳酸血症、心动过速、体温迅速升高、高热、全身肌肉强直。

在围术期,恶性高热的生化改变主要体现在:①动脉血气分析:低氧血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可达mmHg,酸碱度(PH)下降<7.00,并迅速转成混合型酸中*;②电解质检查:高血钾、高磷血症,血钙先升高后降低;③酶谱检查:肌酸激酶(CK)异常升高(2,IU/L),在发病后12~24小时血内达峰值,主要是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增高,同时乳酸脱氢酶和谷丙转氨酶也升高;④血小板减少,可出现DIC。患者发生急性危象时一般表现为肌肉疼痛,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并有肌肉肿胀;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遗留有四肢麻痹、失明、耳聋等;肾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虽可以度过急性危象期,但数小时后又可因复发危象而死亡。

04

恶性高热之临床诊断

早期诊断对于恶性高热的防治尤其重要,麻醉科医师可以通过症状诊断、基因诊断以及肌肉活检来早期诊断,做到快速反应。术前对于有阳性家族史或使用可能诱发恶性高热的麻醉药物的患者,注射琥珀胆碱后发生咬肌痉挛者,PETCO2急剧升高、体温升高超过40℃或15分钟内升高0.5℃或一小时内升高2℃者,麻醉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动过速及高血压者,我们要高度警惕恶性高热的发生。恶性高热诊断的金标准是咖啡因氟烷离体骨骼肌收缩实验(特异性85%,敏感性%),目前还未全面应用于临床。

05

恶性高热之紧急处理

对症治疗

在鉴别诊断之后,麻醉科医师应当迅速对恶性高热进行紧急处理,一般治疗措施如下:①立即停止麻醉,终止或推迟手术,并立即请示上级医生;②更换CO2吸收罐、麻醉机管道,最好更换麻醉机;③用纯氧行过度通气,以排出CO2;③纠正代谢性酸中*,静脉输注碳酸氢钠溶液1~2mg/kg,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适当调整;④积极降温处理,进行体表降温,冰盐水洗胃或灌肠,静脉输注冰盐水或给予药物降温,必要时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血液降温,当体温降至38℃时,应停止降温以防止发生低体温;⑤纠正高钾血症,静脉输注碳酸氢钠溶液及给予过度通气,也可静脉给予胰岛素0.1~0.2U/kg+mg/kg葡萄糖液,但要注意禁用钙剂,防止加重恶性高热危象。

对症处理的措施如下:纠正室性心律失常,给予胺碘酮mg(静脉注射)或mg/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注意要在监测心电图的情况下进行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注射。但禁用利多卡因,因其可加重恶性高热发作;扩充血容量,以补偿转移到受损肌肉中的液体丢失;监测尿量,谨慎补液维持尿量在2ml/(kg·h),必要时可静脉给予呋塞米0.5~1mg/kg或20%甘露醇1g/kg。

特异治疗之丹曲林

药理学特点 恶性高热的特异性治疗包括丹曲林及普鲁卡因胺。丹曲林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丹曲林可直接作用于肌肉使之松弛,其机制就是抑制钙离子从肌浆网释出,在肌肉兴奋-收缩偶联水平上发挥作用,但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对骨骼肌纤维膜电活动无影响;丹曲林由肝微粒体酶通过氧化和还原途径降解,代谢物随尿和胆汁排除,4%以原形从尿中排除,其消除半衰期为6~12小时;其副作用包括肌无力、高血钾、消化道功能紊乱以及血栓性静脉炎,另外丹曲林与维拉帕米合用时可产生显著的心肌抑制作用,故治疗恶性高热的心律失常禁用维拉帕米。

使用方法 配液时将20mg丹曲林与3g甘露醇溶于60ml注射用水中,浓度为0.33ng/ml。首次剂量按2.5mg/kg经较粗的静脉快速推注,必要时间隔15分钟重复上述剂量推注,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总量可达10~20mg/kg,一般不超过40mg/kg,为防止复发可间隔10~12小时再给予2.5mg/kg。特异治疗之普鲁卡因胺如果缺乏丹曲林,在心电图监护下可以给予普鲁卡因胺,按15mg/kg剂量溶于生理盐水,在15分钟内静脉输注。在抢救成功后,为了防止复发,我们还需要维持丹曲林治疗,每3小时给予1~2mg/kg静脉注射,待病情稳定后改用口服丹曲林,可持续数天;还需注意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液体和白蛋白;监测肺动脉压和心输出量,必要时用正性肌力药物;对患者家属作筛选实验,以确定是否有易感者。

特异治疗之普鲁卡因胺

如果缺乏丹曲林,在心电图监护下可以给予普鲁卡因胺,按15mg/kg剂量溶于生理盐水,在15分钟内静脉输注。在抢救成功后,为了防止复发,我们还需要维持丹曲林治疗,每3小时给予1~2mg/kg静脉注射,待病情稳定后改用口服丹曲林,可持续数天;还需注意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液体和白蛋白;监测肺动脉压和心输出量,必要时用正性肌力药物;对患者家属作筛选实验,以确定是否有易感者。

06

恶性高热之筛查与预防

为了更好地筛查恶性高热的患者,我们应当及时报告恶性高热病例,告知患者及家属恶性高热的危险性,并推荐患者到恶性高热中心进行检查确诊,患者家属也应进行基因筛查及肌肉活检,并且需嘱咐患者锻炼或高热时若有不寻常反应,可能需要避免过度运动。

恶性高热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除一般检查外,还需测定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酶的活性,麻醉前给予阿片类药物和苯二氮?类药物,以减少应激反应,避免使用颠茄类药物;准备麻醉机时应更换CO2吸收罐和呼吸环路,取下挥发罐蒸发器,使用新的或一次性的呼吸环路,用纯氧以10L/min冲洗麻醉机5分钟以上。准备好降温装置和冰块、冷盐水,若有条件可备好丹曲林,一旦发作时可立即使用,但不主张预防性应用。全麻诱导和维持的安全用药包括巴比妥类药物、丙泊酚、苯二氮?类药物、麻醉性镇痛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禁用上述可诱发恶性高热发作的麻醉药。此外还可考虑应用局麻、区域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但应避免使用利多卡因,因其可加重恶性高热发作;术中常规监测心电图、食管温度、血压、PET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密切注意观察恶性高热的早期体征,必要时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血清电解质和酶谱;加强术后观察,直至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小时。

尽管恶性高热发生率低,但是死亡率较高,我们应对有家族史的患者进行明确标记,对易感者避免一切触发因素;12岁以下儿童择期手术应避免使用琥珀胆碱;对于超过30分钟的全麻手术,应全程监测体温和PETCO2;科室备用丹曲林及恶性高热急救车,每年进行一次相关的模拟演习。

END

余剑波教授

医院

完整内容请见36期,留下您的姓名、邮箱及电话将有机会获得超有料的《麻醉·眼界》杂志!

转载需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麻醉·眼界》杂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