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张雨生
因为过度热心造成的误会,我用了快一年的时间去化解。朋友后来和我说:“你知道吗,刚来大学那会儿,我们都觉得你挺傻的。”
------------------------------------
年9月7日凌晨3点半,我终究还是没有睡着——望着陌生的天花板,大脑却格外清醒。和一年前的复读,以及4年前高一住校的第一天如出一辙。我又拿起了手机,满怀着对明日的期待与幻想,附上与大学初见的照片,在QQ空间发了大学生涯的第一个“说说”。
经历过4年的高中,变得愈发老成的我,善感多愁,总是喜欢把一些所谓的感想抑或情绪倾诉于所谓的社交平台,以一些主流抑或非主流的话语表达不明不白的情愫。
从上铺探出头,突然发现,从那天起成为我室友的6个“陌生人”早已进入了梦乡。
大学就这样来了。
因为高中做了3年的学生干部,我便把大学的第一个目标定在了班长竞选上。在来到大学之前,我就准备好了竞选演讲稿,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都被赋予了我所希望有的意义和情感。除了对于高中学干工作的总结,我还拟推了“一二三”的班长工作计划,一心希望在大学可以为班级同学服务和锻炼自己。
在班群里,我不是一个活跃的人,可见面的第一次班会我就让所有人记住了我。因为我那著名的“名字”让我的自我介绍令人难忘,另一方面我的积极更让同学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第一个来到教室的我,等待着所有同学的到来。
当所有人到齐后,辅导员让男生们帮忙整理教室,把坏的桌子搬出来,好的桌子摆放整齐,以便于日后上课。为了给同学们留下好印象,在大多数男生犹豫不决要不要动手时,我冲在了最前头。
在杂乱的教室里,我一个人举起一个“并连式”的课桌椅,这样的行动引来了很多目光,让身旁所有的同学咋舌。大家看着我搬完了一张又一张——我显得有点特立独行,因为其他同学都是三四个人一起抬。
以至于那些还不认识的同学,一个个在我身边议论。A同学问我:“你是不是想当班长呀,这么拼干吗。”
我故作轻松地笑着:“我暑假在酒店兼职,扛东西太多,练出来啦。”
别人对我的认识在“太爱表现自己”方面茁壮生长。45分钟的晚自习班会,他们都在议论我“过分积极”,不过当时的我并不知道。
我继续表现,在历次卫生扫除中,我都力争成为最后走的人。每次班级活动积极地参加,老师的要求与提问,我也无一落下。可此时,我的“竞争对手”都不显山露水,隐藏在沉默的大多数同学里。
辅导员是个聪明人,竞选班干部前,让大家准备班训和班歌。在验收时,老师让有意向的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成果。我一口气在黑板上写下9条班训。关于班歌我也提出了满是回忆的《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与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展开了辩论,强调这首歌的意义……现在想想,那时候刚从一个过度压抑的环境中逃离,陷入了疯狂寻找存在感的怪圈。
然而在后来的竞选中,我以不及1/4的票数落选。在我的积极以及3分多钟的演讲后,换来了这样的结果,我一时难以接受。看着黑板上的票数,久久没有说出一句话。
下课后,我在学校的小树林里一个人待了3个多小时,我低着头,沮丧极了,我把它看作一个巨大的失败。
实际上,我跟室友从来没有提过“想当班长”,更没有刻意地让他们投我一票。在后来的夜聊中提到这个事,室友说,当时感觉我没有把他们当作好朋友。大多数同学认为,我是一个爱表现的人,而不是一个热心的人。
过度热心造成的误会,我用了快一年的时间去化解。我不再说过多的话,不再做无谓的事,而是用踏实和真诚的态度赢得了真正的朋友。他们后来和我说:“知道吗,刚来大学那会儿,我们都觉得你挺傻的。”
“哈哈哈,是啊。那现在呢?”
“哈哈哈,你说呢?”
傻不傻,谁知道呢?至少,我现在过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第一天没有睡着的凌晨,我在空间写下的是: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里。
如果这句话有点道理,直到现在,我恐怕才真正懂得一星半点。
大学一点也不比高中轻松
于彬
大学更像是一场升级打怪不断更新自我的游戏。每个人在最初都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游戏小白,但不要着急,你可以向其他人学习秘籍,平静淡然地接受当下的自己,再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
几乎所有人在高中时代都听过老师这样一句话:“等上大学你们就轻松了。”大家都信以为真。老师口中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就像是前方的一片梅林,望一望似乎就能止住当前埋头题海的劳累。
但直到闯过了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踏入大学校门的我才悲伤地意识到,高中老师说的话不过是个赤裸裸的“谎言”:大学完全没有比高中轻松,甚至还要辛苦得多。
这种辛苦,不再意味着早晨5点的闹钟、堆积如山的试卷和老师家长压在肩头的期望,取而代之的是内心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彷徨。而这种焦灼的情绪,似乎从入学第一周开始就伴随着我。
入学第一天,学校发下一纸新生安排:轮番上阵的科普讲座、新生研讨课和所有人都逃不开的英语分级考试。与此同时,全新的课程开始,各类社团活动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抢人”大战。从高考就一直期盼着大学生活的我,觉得一切都是崭新的,未来似乎有着无穷的可能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却对于这种无穷的可能性,由壮志满怀逐渐变为不知所措。新生研讨课上,老师的话语重心长:“大学4年很短,一定要找好自己的方向,早作规划早准备。”然而,作为一个对自己所学专业知之甚少的新生,自己是否擅长这个方面尚是未知数,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好方向,更令我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
这时候,虽然埋怨高中老师“善意的谎言”,但还是有点怀念那个阶段。那时只有高考一个目标,只要踏踏实实跟着老师走,坚持不懈地努力,似乎总会有梦想实现的时候。而高考结束后,那个恒定的目标变成过去时,不再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帮你细细打点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着去做。
我还记得当时在日记里描述自己的状态:前面就像是一片迷雾,一无所知,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努力往前奔跑。在奔跑的过程中越来越迷茫,以至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除了迷茫,焦虑也仿佛影子一般如影随形。新生活需要处理的事情总是那么多:是该像高中一样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还是应该多去参与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绩点到底重不重要?学习和社团如何平衡?一件又一件事情,逼着你对自己的生活作出规划。过去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不复存在,自由的同义词是对自己负责,而这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伴随着迷茫和焦虑的,还有浓浓的挫败感。我的专业是外语,零起点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外语发音与中文发音习惯大相径庭,在课堂上被老师纠正数次字母发音的我,晚上练习了八百遍还是发不好,沮丧得躲在被窝偷偷掉眼泪。
英语分级考试时,我高分通过笔试进入面试,却最终因为面试口语不过关无缘英语实验班。听着别人纯正的英美音,再反观自己“中国味儿”的语音语调,羡慕和难过掺杂着涌入内心,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在小城市高中引以为傲的某些成绩,放在更大的环境中便不值一提。永远有比自己优秀和努力的人,而有些东西,确实是短期内没法改变的。
一周的时间,我的情绪由高涨变成失落,发了一条很沮丧的朋友圈。一个关系好的同校师姐发现了我的异常,主动约我聊一聊。师姐告诉我,她大学第一个月后,在校门口抱着爸爸的胳膊崩溃大哭:“我想退学。”对于当时依赖心强的师姐而言,大一开始得过于仓促,没有给她任何调整的时间,整个人都是懵懂状态,但现在的她,独立而自信。
“大学当然比高中辛苦,高中是一次有终点的赛跑,有目标有方向,大学则更像是一场升级打怪不断更新自我的游戏。每个人在最初都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游戏小白,但不要着急,你可以向其他人学习秘籍,平静淡然地接受当下的自己,再去追求更好的自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尽管很艰难,我开始一点点尝试着去接受不够优秀的自己,也学着淡定地对待一切挑战。对未来方向把握不住?多向同专业的师兄师姐请教就行,没什么不好意思,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别人比自己优秀太多?不用自卑,拼命练习就好了,总会等到你发光的时刻;学习和学生工作的平衡?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规划自己的时间,每天都会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4年转瞬即逝,当我站在毕业的当口,回忆兵荒马乱的大学第一周,想到曾经含泪写日记时的迷茫焦虑,不禁感慨大学真的可以重新塑造一个人。尽管我的大学生活还有很多不完美,但从没后悔过。毕竟,焦虑迷茫向来是生活的常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在新生活前保持向上的热情,一切都会好起来。
自由与真实让人着迷
英涵
第一晚躺在宿舍的床上还有点不习惯,兴奋得睡不着,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读大学了啊……这就是大学呀……
-------------------------------------
转眼又到9月,南国的夏天是湿热且漫长的,回忆那段热火朝天的开学季,仿佛皮肤上还残留着当时的汗气,顶着艳阳天一路领着各个社团招新传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切还都很清晰,却蒙上了一层纱,带着朦胧美,什么疲累什么热汗都看不见了,只剩一点影影绰绰的美——自由。
特地翻了入学那一天的朋友圈,字里行间满是新奇与期待,虽稚嫩,现在的我却不忍嘲笑。那一天特别热,路也不会认,分不清东南西北,从食堂出来后差点找不到回宿舍的路。但也不着急,慢悠悠逛一圈校园,眼睛到处乱转,心里暗暗惊叹,学校好大呀!后来才知道,其实学校不大,只是回忆太满。
记得当天和舍友熄灯夜谈,讨论彼此家乡的特产、吐槽高中的枯燥乏味,一晃聊到12点,一个舍友突然从床上弹起来,指着窗外对面宿舍的亮灯惊呼“没断电诶”,其余几人纷纷笑倒,还不忘调侃一句“再也没有查寝的老师啦”。
开学第一周,激烈的迎新“百团大战”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师兄师姐在校道上热情地分发传单,舌灿莲花,短短几百米就能抱得一怀报名表。高中时代学习是头等大事,然而大学的社团组织俨然是个小江湖,各大门派林立,就看你怎么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长去规划。
见识了几天的兵荒马乱,方知独立不盲从并非易事。
专业介绍会上,院系主任向我们解读弹性学分制——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个人可以根据情况自主安排每个学期的课表和所修学分数。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由——是中学没有的。高中时,每天两点一线,按部就班地埋头苦读,别无选择,日子简单充实,前方有一个模糊的目标,却怎么也看不清。
大学拥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而每一种选择,都包含了相应的代价。
老师说,有人把课表安排得满满当当,3年就修完了学分,但那样的成长太急了,可能会错过一些学习之外的风景;而有的人总是睡觉打游戏,可能因为挂科而“延毕”,在别人拿到名校或名企的offer时羡慕嫉妒恨。怎么选,就看自己了。大学赋予了你选择的权利,也同时要求你为之负责。
时间和选择自由了,但弊端也因此显现。你开始发现,有的同学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上课迟到,社团活动也无意参加;而有的同学早早就定下了4年的规划,努力考证刷项目。社团聚餐等支出也多了起来,不得不好好盘算开支,再找份兼职赚生活费。
之前十几年一直都有人帮忙掌舵,为你定好明确的目标,只需加油向前冲;现在一下子轮到自己握方向盘了,那么多条路,每一条看上去都很美好诱人,又好像布满暗坑。原来大学的第一门课,是学会选择。
刚开学几天总有种不真实感,会不经意地想起很多高三的日子:被生物钟叫醒,一下子弹起来才惊觉不用再早起背书了;听不到老师苦口婆心地念叨排名。临睡前没有妈妈放在床头的牛奶,爸爸贴心插上的驱蚊器……就像终于翻过了一座山头,抬头一看,前面赫然是另一座高峰。
大学第一周,这种自由与迷茫的冲突,成为一个步入现实的缓冲带。漫长人生路开启新的副本,我们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慢慢学会跟生活里的大大小小的磕绊握手言和,就像是在囚笼和放飞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老友记》第一集里,瑞秋终于剪掉家里给的信用卡,下定决心独立闯江湖时,莫妮卡对她说:W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