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成年男女交往的暗示性语录
TUhjnbcbe - 2024/9/14 1:38:00
#暗示#

人,社群动物。

在日常的交际中,言语交流总是要顾及听众的情绪,过于直白,很可能会被误解,从而伤害到自己。

还不如委婉一点,把“真心话”说出来,免得两人之间的气氛尴尬。

《别输在不会表达上》里说,“一些话放到桌面上也许不太妥当,但隐含的话就特别重要了。

欲言又止,也是给自己留了余地,对增进感情也有好处。”

“有什么事,不要说出来”,这是现代的成熟男人和女人之间的默契。

如果听不出其中的弦外之音,那可就是傻子了。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四个最常用的暗语,了解其真正意义,准确理解其意义。

“在吗?”=有事要拜托你

社交平台上,最常用到的两个字“在吗”,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什么人?他扫了一眼群里的信息,发现两人并没有什么交集。

一个几千年没说话的人,突然出现,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

最讨厌这样的开场白了!要不,她给他一句“我不在”?

这一句看似客气的问候,却是暗藏玄机,再加上问话之人的身份、来历,实在是让人浮想联翩。

这让接收的人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强迫症”更是让人抓狂: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拐弯抹角!

这位朋友是个小有成就的创业者,在同行中也算有点名气。

有一天深夜,他接到了一条来自大学的朋友发来的短信,对方问他“在吗”。

出于商业上的敏感,他隐隐感觉到了这句话里的弦外之音,很可能是有求于自己。

果然,过了一会,那人又发了一条消息过来:

“我刚给父母买了一套新的房子,正在装修。”

“我现在手头不太宽裕。”

“找以前的同学借,下月再还。”王耀道。

瞧!他就知道,肯定是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帮忙,否则不会在这个时候给他打电话。

不熟悉的人,怎么总爱用这个开头?

从交流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像“在吗”这样的问题属于试探式的问题。

这句话就像是在敲门,如果没有反应,那就不要打扰他,等他敲门的时候,他才会说话。

为了防止被拒绝得太过干脆,提问者经常会使用这个方法,让自己变得更积极一些,让对方有个心理准备,然后才会说出自己的要求。

要不要回复,那就要看听众的态度了

下次一定=下下次也不一定

“什么时候?下次什么时候?还有多长时间?”

“下一次就是二十五,下一次就是星期八,下一次就是十三个月了。”

前一句是借口,后一句是言外之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听天由命,不确定,看心情,绝不”。

作者苏岑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过“假亲密”这一说法:

“总有一种距离很远的感觉,就像是‘改天有空再来’。大家都说以后有机会再聚一次,可是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每个人都说要再来一次,却再也不会来了。”

他也是这么想的。

《我是余欢水》中的一幕,实在是太过逼真了。

余欢水跑到一个朋友那里,他的朋友一口就同意了,并且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候,余欢水却连一分一秒的影子都没有,只能不断地催促她,“今天不行”,“我现在很忙”,让她“下次”。

余欢水在约会结束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朋友是在演戏,于是,他就和自己的朋友打了起来。

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啊!

比如,他邀请了一个朋友,然后他就会说“下次一定”。

很显然,这是一种“以后说不定”的意思。

也有可能是双方交流到了某种地步后,突然说了一句“下次再说”。

他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是一种“下次我可能不会再提这个问题了,到此为止”的意思。

这倒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如果她真的很有诚意的话,应该会在下次见面的时候说清楚才对。

所以,想要“下次”,就不可能再有“下一次”了。

“在拒绝的时候,你可以用委婉的方式来化解尴尬。”

这倒不是他在故弄玄虚,而是这件事对他来说,一点都不重要,也没有任何意义。

但碍于两人的身份,他也不想拆穿对方,免得伤了对方的心。

所以他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拒绝他。

=这事别想了

你有没有尝试过,当你把你的意见告诉一个人的时候,他不会考虑很久,也不会马上回答,而是会说:“让我考虑一下。”

等了半天,也没等到回音。

不要再等了,他已经告诉过你,不要再考虑了。

从交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不确定的拒绝。

中国有一种说法:看人是看相的,听的是听声音的。

就是说,当我们倾听他人讲话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发现对方的言外之意。

因为交流双方的背景、身份、地位、工作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彼此之间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果猜不透,猜不透“我再想想”的含义,还以为真要过个好几天,那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对方只回一句“我再想想”、“回头再说”,那就是在说:

“你就算了吧,我没兴趣,我也不赞同,你还是少说为妙。”

这样做,既是对说话的人“交代”,也是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既不想被逼迫,又不想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一般来说,有一条交流的原则是:

含糊不清的回答,通常都是消极的。

假如一个人真能深入思考,肯花点时间去思考,那他就一定会表现得很坦率,很真诚;

但如果对方不同意,或者觉得没必要再聊,那就客气点,让双方都有个台阶下。

虽然没有明说,但言外之意,就看听者能不能听懂了。

回复表情包=快结束这个话题

“大神,你跟女神聊得挺开心的,但她总是给我发表情,这是怎么回事?”

看着这些评论,她只能回一句:哥们,很抱歉,我的女神对你没兴趣,我不想跟你说话。

宾夕法尼亚大学与纽约国立大学帕彻斯学院的两名心理学家斯图尔特·阿尔伯特和苏珊娜·凯斯勒为普通的社会告别语制定了一个标准的结尾表达式:

对话内容总结+原因+正面影响+持续时间+祝福。

按照他们的套路,一般都是这样结束对话的。

但现在,本该是最后一句话的交流,却变成了一种单方面的、随意的交流,这说明对方只是在敷衍,并没有继续交谈的意思。

这种新的交友方式具有象征意义。

高兴的时候喜欢笑或者呵呵;感激的时候,可以用爱意或玫瑰花来表示;安慰的时候,习惯拥抱;悲伤的时候,她会露出委屈的表情,也会哭的很伤心。

恰当地运用表情、表情,可以为平面交流增添趣味。

但如果他没有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没有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用表情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他的意思很明显:

“别说了,别说了。”

在波兹曼的眼中,这一情形被称为“伪语境”:所有的网络沟通,都存在着一种确保沟通“合法性”的象征。

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意思,只会让人觉得别扭,那就用特殊的符号,特殊的环境,来结束这种交流。

这也与现代“一切都要和谐”的现代成熟男女的价值观念相吻合。

交际不仅是一门语言艺术,而且是一门人际关系的艺术。

解读隐喻,不在于深奥,而在于让更多身处其中的人们少些难堪,多些自知之明。

就像刘墉所说:

“我没让你耍什么花招,我只是想让你看清人心。一个人要想“妙造自然”,就必须多看书,多旅行,多感受,就像厨师一样,提前储存各种香料、干货、美酒、罐头。

只要抓到了“生鲜”,我们马上就可以开始烹饪了。”

能理解对方的“潜台词”,也能减少很多与人打交道的麻烦。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年男女交往的暗示性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