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一个哲学青年的尴尬7023
TUhjnbcbe - 2020/7/9 11:49:00

一个哲学青年的尴尬


一些人明明功利心相当强,明明在思维和心灵上都与哲学隔膜,却又特别喜欢一些看似很有“哲理”的心灵鸡汤。朋友圈里转发得最多的,就是这些冒充哲学的东西了。这背后,暴露出了这个社会的心灵密码。


中国论文


哲学向来被誉为人类智慧的最高殿堂,然而在今天的中国,作为哲学青年,我却颇为尴尬。


学哲学还真需要勇气


仍然记得读本科时,计算机专业的我在告诉亲友自己要考哲学研究生时,大家诧异的表情。有两个人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一个亲戚表情极为扭曲,好像听说世界上竟然有妖怪一样;还有一个同学在聚会上问过我的考研方向后,直接一撇嘴就不屑于再理会我。更多的同学在好奇地听完我的解释后,会皱着眉头问一个让人尴尬的问题:“哲学是干嘛的?”


相信每一个从实用性专业跨考哲学的哲学青年对这些场景都不陌生。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天下跨考人文学科的同学是一家。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一个准备跨考文学专业的同学曾经告诉我,他一开始听说我是跨考生时,就知道我们有相同的理想。跨考人文学科的同学之所以常感到相见恨晚,是因为我们大多都在本科时忍受过内心撕裂的痛苦,甚至,很多人从小就经受过读文科一定没工作的恐吓。


从小学开始,我就很喜欢阅读人文学科的书籍。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直激励着我,希望自己能够洞察历史运行的大势,这样才能不随波逐流。当时,父母和长辈们都不了解文科,只是觉得多读书挺好的,也就鼓励我读书。直到高中自己想要选择文科时,家人才慌了。七大姑八大姨轮番上阵,苦心告诫我,“选择文科,就等着找不到工作吧”,“你是男孩,要挣钱养爸妈和娶媳妇啊”!


那时的我无知而又缺少勇气,就那么痛苦地放弃了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后来我常常想,如果当时能够学文,现在的我应该更加优秀才是,文科是多么需要积淀啊。就不提父母应该尊重和支持孩子的理想与特长了,如果这个时代的人们能够对哲学与文科有更多的了解,像我这样的悲剧应该也会少很多吧。文科生找工作是难,可是谁听说有人因学文而饿死呢?


本科时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折磨着我的心灵,志向与恐惧的搏斗消磨着我的锐气。在专业课的学习之余,我几乎一有时间就到图书馆借阅文科书籍。为了解答心中的疑问,本科四年期间,我的借阅量在图书馆络系统的统计中名列前茅。并非我真的学不会理工类课程,而是一看到文科书籍,我就会心潮澎湃,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最后经过慎重考虑,我还是选择了跨专业备考文科研究生,并且取得了父母的支持。


然而,即使突破了自己多年来的心理障碍,相信自己在放弃工科后仍然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寻觅到哲学仍然不是容易的事情。对一般人而言,即便是哲学入门书,也仍旧有些远离生活。身处以工科为主的学校,能够把哲学讲得生动鲜活,并且带领同学进行哲学思考的老师很少。


哲学会有点孤独


从小到大,身边的同学在看到我读人文学科的书籍时,更多的质疑是:“读这个有什么用?”据说在1980年代,人们出门不装成文艺青年,不会背几句诗,都不好意思出门。然而今天要征服一个女孩子需要的不是激动人心的情诗,而是能够冷静地写出一行行流畅的代码。好吧,除了吸引女孩子,工科还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哲学不求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相比而言的确不实用。我见过不止一个工科生质疑文科存在的作用与价值。


除了工科,哲学的实用性也不及社会学科。我有个朋友想了解人的心灵,于是就阅读了很多真真假假的心理学书籍,花些钱考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证,关注一些流行的心理学的微博或者号。还有个朋友想了解社会,于是借了很多历史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经济学的书籍来阅读,并且关注报刊杂志开设的相关专栏。他们都没有想到哲学。当一门门学科从哲学这个母体中脱离出去,哲学就有了被架空的感觉。


然而,哲学不但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比显得“无用”,和其他人文学科相比也显得无趣。与学习文学和历史的朋友见面,他们至少可以把故事讲的绘声绘色。与写诗的同学或者艺术青年见面,他们的情趣令人羡慕,在美感上的丰富体验令我望尘莫及。但是哲学就不同了。有时朋友会让我讲讲学到什么,我内心其实很无语。哲学的核心是概念演绎,我有几次兴致勃勃地给朋友解释,得到的回应也是无语。可能他们听不懂或者觉得无聊,只感到读哲学的人很怪,怎么会喜欢这么抽象的东西。


也有同学跟我说他很喜欢哲学,然后背出一长串哲学家的名言。但他们大多一接触哲学就不再喜欢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把哲学当作哲理,以为记住了名言警句就是懂得哲学了。其实,哲理作为结论往往是最不重要的,更加重要的是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涉及思辨,大多数同学都敬而远之,说这些同学叶公好龙并不为过。


以上的情况还并不太令人难过,即使大家不喜欢哲学的真面目,我也可以讲些心得体会,交流总是能够进行的嘛。然而,很多同学带着对哲学的误解和我交流,那就令人尴尬了。有同学跟我说,哲学家太偏激了!萨特说人是一种无用的激情,加缪说人生的本质是荒谬的。多么令人反感,生活不是很美好很阳光吗?其实,真理总有片面性,何况哲学家要警醒世人,说话难免要剑走偏锋,这是可以理解的。


更有的同学很轻率地认为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是可笑而荒谬的。曾经在一节课上,有同学认为唯心主义哲学家一无是处。老师问他:“为什么哲学家错了?”他说:“因为我是对的。”再问他为什么他对了,他说:“因为哲学家错了。”还有同学听到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实践后,就对老师说:“既然实践这么重要,我们都去打工吧,就别上课了。”这种想法,未免肤浅。实践虽然重要,却不能因此取消理论。


不像欧洲的学生,他们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开设了哲学课程,从小思辨能力就可以得到锻炼。法国高考的“哲学作文”,实在让我们汗颜。老实说,我们的很多研究生都不具备这样的思辨能力。


背后有一些真相


哲学的尴尬还在于,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似乎也不需要理解哲学了。看一下在学校里同学更热衷什么就能明白一些。当然,我们总会听说,武大、北大、复旦这些著名高校,哲学课堂是很火爆的,尤其名师讲课时,教室里会挤满了人。我认为,就像天才往往超越时代一样,百年名校的状况也不能够真实的反映时代变化。相比而言,一些工科学校的状况往往很有参考价值。 很多读工科学校的朋友都说,学校里曾经有人文学的选修课非常受到学生的欢迎,以至于很多同学在选不上课的情况下依然去旁听。但是近几年来,能用心体会这类课程的同学越来越少,有些同学甚至在课堂上学习英语和数学,只是走走过场。这前后两种状况发生改变的时间节点与房价飙升的时间节点差不多同步,此中联系大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课程不受欢迎的同时,很多人文学讲座都难以掀起大的波澜,只能被自己圈子的同学接受。而名利挣足的成功人士来开讲座,往往能够引起校园的轰动。前期宣传工作到位,各级单位极为重视,学生组织无须动员。讲座当天,报告厅人满为患,大家抱怨一票难求。尽管那些成功人士不会告诉大家,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商关系中长袖善舞、表演博弈的,而只是讲一些同学们要提高素质、注意礼貌、增强信心、不怕失败之类的常识。同学们仍然喜闻乐见地传诵着他们的妙语,互相激励,感到自己在成功之路上又进了一步。


相伴随的,价值观的冲突也是同学不喜欢哲学的一大原因。我曾经亲眼见过一个同学,在哲学课堂上质疑:“这都什么时代了,还讲那么多真善美。我本来就不是一个好人,但我也不是坏人。我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有同学私下说:“我很现实,只想成功,这些没啥用。”当时心里一阵难过,大学生是潜在的知识精英,当他们质疑真善美,试图凭个人喜好定义善恶,只追求成功时,我们的社会将被这样的精英带向何方呢?


对很多持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同学来说,其精神生活主要是阅读成功学书籍,书里告诉读者要自信而不要自卑,要不怕失败。这些话本身不错,但是一些同学眼中只有物质功利,缺乏对自己内心体验的感知,读这种成功语录就像打鸡血一样。我认识一些同学参加过励志社之类的社团,社团活动就是观看成功人士的视频,活动开始和结束时一起高呼3遍“我要成功”。同学们在活动刚结束那一段时间的确感到动力很足,不久就又松懈下来了。


所以现在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些人明明功利心相当强,明明在思维和心灵上都与哲学隔膜,却又特别喜欢一些看似很有“哲理”的心灵鸡汤。朋友圈里转发得最多的,就是这些冒充哲学的东西了。这背后,暴露出了这个社会的心灵密码:在浅薄中要装深刻,“哲理”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副治疗内心挣扎的药。比如,一些同学会转发很多叫人“看得破,放得下”、“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段子,可是利益损失时,明显还是能看到他们的郁闷与失落,而他们在抢利益时,也从来就不客气。


换个角度,我们从文学所面临的困境也能反映哲学的尴尬。现在朋友见面,常常抱怨没有耐心读长一些的文章了,微博,以简短有趣为最佳。偶尔见到朋友发出长些的生活心得或体验,总能见到一些留言:“太长不看”。接触到的很多同学最多读一些感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已经读不下去经典文学著作了。


这恐怕是因为,雨果和托尔斯泰们的大部头讲尽世事百态,曲折表达的是传统哲学的善恶观。经典的哲学和文学背后是一个永恒的时空。可是现代社会变化太快,很多同学常常感到不知自己的未来在何方,不知自己的爱情与工作在哪里。因为把握不住未来,又常常说“活在当下”,因为似乎只能把握住当下。这样的心理背景自然与哲学格格不入。


哲学不但与永恒相连,也与社会国家相连。然而,越长大越会发现,经常谈论国家民族的前途,有时会被一些人视为怪异。很多同学在无力感的驱使下,试图逃避这些宏大的命题,在个人化的情趣和喜好那里寻求安全的感觉。一些同学对哲学所涉及的国家民族的作用报以礼貌的微笑,宽容背后的态度仍是隔膜与冷漠。


我相信,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哲学。哲学的普及还可以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与人文素质。没有人们对哲学的更多理解,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将会出现巨大的偏差,自身修养的完善也会存在短板。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哲学青年的尴尬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