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乳头肌是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室颤)的常见起源部位。由于其不易稳定贴靠,导管消融成功率较低,复发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美国波士顿当地时间5月11日下午,美国心律学会(HRS)年会现场,大连医院常栋教授报告了CT融合技术指导左室乳头肌起源心律失常标测和消融的研究成果。
常栋教授在HRS年会现场报告研究成果。
该研究顺序入选了讲者所在中心24例左室乳头肌起源心律失常患者,前11例患者常规在三维解剖模型指导下激动标测和消融(对照组),后13例患者采用CT融合技术指导标测和消融(CT融合组)。
具体方法为,在CARTO三维系统下重建左冠脉开口、三尖瓣环或冠状窦口,并与心脏CT融合,从而获得心脏整体三维CT影像。应用CT内窥镜方法可直观显示心室乳头肌,从而指导导管贴靠,进一步进行激动标测和消融。
主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T融合组的左室解剖建模时间、手术时间和消融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所有患者随访1年,CT融合组的窦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vs.61.6%,P0.05)。这提示,CT融合技术有助于提高左室乳头肌起源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效率和成功率。
对于左室乳头肌起源心律失常患者,目前的常用方法是通过心内超声直观呈现心室乳头肌,从而指导导管准确标测和消融。但腔内超声在我国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价格较为昂贵,尚未能广泛开展。
常栋教授的这项研究表明,CT融合技术无需应用导管逐点构建心腔模型,避免了导管机械刺激引起临床无关的室早和室速,降低了手术风险,同时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成功率,有望成为左室乳头肌起源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新方法。
专家简介
常栋,医学博士,大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学组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委员、中国心电学会无创心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脏监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电图杂志电子版》编委。
从事心律失常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10余年,曾在医院研修,擅长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和心脏起搏治疗。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十多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国家和教育部课题各1项,获得大连医科大学“英才工程”奖励和资助,荣获大连市科技之星等称号,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发言和论文交流,并获得优秀青年医师一等奖,优秀论文奖等奖励。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王雪萍┆美编柴明霞┆制版刘倩↓↓↓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