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这个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据统计,我国约有万人受房颤侵扰,每年导致50万~60万人脑中风。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大家都知道高血压会容易引起中风,但是大家知道房颤引起的中风危害更大吗?但是,心脏和脑中风有什么关系?首先,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什么是房颤吧?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通俗来说就是心房跳的不规律了,是指心房乱发指令,导致心房各部分的心肌各自为*,杂乱无章的自行收缩,每分钟可以快到-次,而且毫无规律可言,进而可能影响整个心脏的正常跳动。如果把心脏比作一个房子,心脏壁上布满了房子里的电路,房颤就是最常见的心房电路紊乱现象。
房颤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警惕:心悸、眩晕和晕厥、上楼或快步行走时出现呼吸困难和昏眩等房颤的典型症状,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上述症状,需尽快进行排查。
房颤的两大危害
心功能衰竭
心房作为一个生了重病的传令官,传递给下一站错误的命令;而下一站,也就是房室结,会尽量完成传令官的命令,因此会导致心脏以非常快的速度跳动,最快的时候心跳会接近次/分。在这样大的工作强度下,心脏泵血功能会下降,即可能出现心功能衰竭。房颤的患者,发生心功能衰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3倍。原先心房、心室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房颤后心房没法和心室同步完成工作。就像错误的群体划船一样,虽然每个人都很带劲,但是节奏不一致,前行的力量就差。
血栓形成与栓塞房颤时心房节律紊乱,丧失正常的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尤其是心耳,为心房附属的一个盲端结构)瘀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肠动脉栓塞(肠坏死)和肾动脉栓塞(血尿、肾衰)等。据统计,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有1/4左右是因为房颤而引发的脑栓塞,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正常人的17倍,至少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一次脑卒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糖尿病、女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年龄超过65岁等。就像一直晃动的筛子,下面容易形成渣子(血栓),这些渣子顺风吹走容易覆盖别的地方(心脏的血栓脱落,顺着血流跑,而动脉系统的血管就是越走越细,卡到哪里就容易堵塞,最常见的堵塞部位就是脑部,即人们常说的“中风”)。
如何预防房颤发生?
1、限制饮酒:饮酒量与房颤风险间呈线性相关。如果能够避免不健康饮酒,一部分人可以避免房颤发生。2、控制血压:高血压与房颤线性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房颤风险升高1.1倍。高血压患者强化血压控制,可明显降低房颤风险。3、糖尿病:糖尿病与房颤风险之间也呈线性相关。糖尿病患者的房颤风险升高34%。预防糖尿病可能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降低房颤风险。4、心理平衡:不良情绪与房颤风险之间呈强相关。易怒、敌意性格和愤怒症状可使男性发生房颤的风险分别升高10%、30%和20%,紧张可使房颤风险升高24%。5、定期体检:由于房颤的初期症状不易察觉,有的房颤心室率偏慢的患者从初发时的轻微症状到严重发病可能会持续十年的时间,很难察觉。因此,最好定期(每1-2年)做身体检查,及早发现身体不适状态,如果定期检查的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一旦发现异常,就必须重视。
降低房颤脑卒中风险,规范抗凝是关键。
幸运的是,虽然房颤引发的中风危害大,通过积极的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中风事件的发生。目前,抗凝是国内外公认的预防房颤引发脑中风的治疗方式。那么哪些人群需要抗凝治疗呢?
临床上有一些评分方法,有助于评估血栓栓塞的风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房颤脑卒中风险评分工具如CHA?DS?-VASc评分。这要由我们医生来判定。
抗凝药的风险是出血,这也是很多人不能坚持抗凝的原因。“是药三分*”的观念深入民众心中,加上有些房颤本身症状并不明显,病人往往凭主观意愿擅自停药。
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风危险因素评分;如果评分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持续或永久性房颤,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药。
抗凝药需要长期坚持服用,不能时断时续。此外,房颤患者的年龄越大,发生卒中的风险就越高,就更需要服用抗凝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