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分类法已经不能归类所有的心律失常药物,新型分类法应运而生。
谈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相信每个心内科医生都能背诵出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传统分类系统,把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4大类,分类的依据是药物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心律失常相关的作用机制,4类药物分别通过抑制Na+、K+和Ca2+通道以及肾上腺素能β受体介导的机制起作用。”图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经典(VaughanWilliams)分类法
时至今日,这一分类方法依然处在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的核心地位。然而随着心脏电生理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在年10月19日召开的长城心脏病学会议(GW-ICC)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王炎教授详细介绍了年中英两国学者共同提出的抗心律失常药的现代分类系统。
新分类方法和经典分类法相比有哪些变化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盘点。
-1-
从4到8,纳入的药物类型变多了!
新分类系统对经典分类所囊括的药物进行了继承和拓展,同时增加了与异常心率(0类)、机械牵张(V类)、细胞间通信(VI类)以及上游靶点相关的药物(VII类)的4个新类别。表1抗心律失常药物现代分类系统
-2-
不同药物,各有什么特点?
新分类系统的8种药物的作用靶点均位于心肌细胞,每类药物都有相应的位点和适应证。图28类药物靶点在心肌细胞中的分布
0类药物:HCN通道阻滞剂
代表药物:伊伐布雷定。
作用机制:降低窦房结自律性。
适应证:稳定性心绞痛,心率≥70次/分,心衰,心动过速等。
I类药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阻断剂Ia:奎尼丁、阿义马林、丙吡胺;
Ib:利多卡因、美西律;
lc:普鲁帕酮、氟卡胺;
ld:雷诺嗪(新增的一个小类别,目前临床研究尚不充分,主要用于缓解心绞痛)。
II类药物:自主神经抑制剂和激动剂
lla(传统分类法中的II类):非选择性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普茶洛尔和纳多洛尔。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
IIb:非选择性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
IIc:*覃碱型M2受体抑制剂,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IId:*覃碱型M2受体激动剂,氨甲酰胆碱、毛果芸香碱、乙酰甲胆碱、地高辛。IIe:腺苷A1受体激动剂,腺苷和ATP。
III类药物:钾离子通道阻滞与开放剂
llIa(传统分类法中的III类):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阻滞剂,包含了非选择性钾离子通道阻滞剂(氨巴利特、胺碘酮、决奈达隆)、HERG通道介导的快速钾离子电流阻滞剂(多非利特、伊利特、索他洛尔)、Kv7.1通道介导的慢速钾离子电流阻滞剂(目前还在研究阶段,没有上市)、K15通道介导的超快速钾离子电流阻滞剂(维纳卡兰)、KV1.4和KV4.2通道介导的短暂钾离子外向电流阻滞剂(替地沙米)。
IIIb(新增):代谢依赖的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吡那地尔),目前主要用在心绞痛和高血压方面。
IIIc(新增):传送依赖的钾离子通道阻滞剂(BMS,上市申请中),主要机制为降低窦房结自律性,适应证为房颤。
IV类药物:钙离子触控调节剂
IVa(传统分类法中的IV类):膜表面钙离子阻滞剂,非选择性的膜表面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苄普地尔)机制为延长房室结传导时间,主要作为抗心绞痛药使用,有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潜在机制;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和T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临床未获批);IVb类:细胞内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包括SRRyR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氟卡胺、普鲁帕酮;适应证:儿茶酚胺敏感的多形性室速)和IP3R-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临床未获批);IVc类(肌浆网钙离子-ATP酶激动剂)IVd类(膜表面离子交换抑制剂);IVe类(磷酸激酶和磷酸化酶抑制剂)目前临床均未获批。V类药物:机械敏感性通道阻滞剂
王炎教授列举了氨茴酸为例,表示目前尚未有相关临床研究出炉。VI类药物:缝隙连接通道阻滞剂
能够减慢心室、心房、房室结及旁道的传导,代表药物生胃酮是一种治疗胃病的药物,目前待上市。VII类药物:上游靶向调节剂
这类药物包括ACEI、ARB、ω-3脂肪酸、他汀等药物。在分享的最后,王炎教授指出:受目前认知水平限制,现代分类系统未能囊括少数尚不成熟的概念性药物(SK通道、K2p通道等),随着对药物理解的不断深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或许将越来越精细和完善。来源于医学界心血管健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