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古人认为,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其气候特点为气温渐升,雨量渐增。
在雨水节气养生方面应注意什么?
忌“春捂”过头春寒料峭,雨水的湿气夹寒而来,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节气。气温的骤然下降,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尤甚,如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
预防倒春寒,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春捂,但是春捂也要捂得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于健康。
“春捂”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应注意保暖,可适当捂一下。如日最高气温超过22℃的时候,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以防捂过头使人上火、血压升高。春捂的原则是要注意头颈、背、足底的保暖。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头颈部保暖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肺炎的发生;洗头后应该及时用电吹风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再变凉,很容易使湿寒聚于头,很容易出现偏头痛等不适。背部的督脉为阳脉之海,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督脉,减少感冒的发生。
春季养肝正当时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
《*帝内经》有“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理论。少火即人体正常的生理之火,而壮火则属于病理之火,会消耗人体正气。“壮火食气”多见于嗜食厚味、醇酒辛辣之人,因此春季养肝提倡多食谷、菽(豆类)、菜、果等素食,口味清淡,养肝滋阴。
药王孙思邈《千金食治》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饮食多以健脾益气为主,可选用山药、胡萝卜、扁豆、薏米、瘦肉、姜、小米等具备补益和缓功效的食物。
在春季保持心情舒畅和适当运动,更有利于机体适应春季的升发之象。
多食粥以养脾胃雨水节气还应适当多喝粥以养脾胃。粥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可常食扁豆红枣粥、山药粥、栗子桂圆粥等。
宜常提肛、吞津、揉腹雨水时节,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养阳、养脾胃。
漱口吞津:每日上午10时前后,用舌体搅拌口腔,产生唾液后慢慢咽下,每日36次,可以清除大部分有害物,有益健康。
撮谷道:春节期间人们饮食偏辛辣油腻,致使肠道湿热内蕴,发为痔疮。雨水时节宜常“提肛”,可加快肛门血液循环,预防痔疮。方法:全身放松,舌舔上腭,用意提起肛门,包括会阴部,肛门紧闭,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时向上收缩,稍停2~5秒,然后放松,缓缓呼气,同时慢慢放松腹部和肛门。重复做9次。可以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治静脉瘀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痔、外痔、肛瘘、慢性肠炎等;同时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等慢性疾病有显著效果。
揉腹:先以手掌在胃腔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次。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消化、预防便秘,又有助于腹部的保暖,提高睡眠质量。
雨水节气药膳食谱
芡实莲子苡仁汤
排骨克,芡实20克,莲子15克,薏苡仁15克,陈皮5克,生姜2片。
首先把排骨剁成小块,焯水,然后把所有食材放进砂锅里,用武火煮开,再改用文火炖1小时,调味即可,此为2~3人分量。
健脾补肾祛湿。
*参淮山煲猪瘦肉汤
*参15克,淮山15克,猪瘦肉克。
将材料洗净放入锅内,加水毫升,隔水炖1小时,调味即可,此为2人分量。
补气健脾祛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