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研究显示,阵发性房颤(PAF)进展为持续性房颤(PeAF)可增加心肌梗死、血栓栓塞事件、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和脑梗的风险。因此,延缓房颤进展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导管消融术在降低房颤复发上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AAD),但尚无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者在延缓房颤进展中的作用。近期,《Europace》杂志发表ATTEST研究结果,值得大家借鉴。
ATTEST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双臂、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标准为年龄≥60周岁,阵发性房颤病程≥2年,且入组前6个月房颤发作≥2次。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配至射频(RF)消融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组。RF消融组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接受RF消融,AAD组根据指南推荐选用药物。在研究进行过程中,AAD组患者可以交叉至RF消融组。首要终点事件为研究开始90天(空白期)后出现持续性房颤或房速(AT)。持续性AF/AT的定义为持续时间7天(使用电话传输心电图进行监测,TTM),或持续48小时后使用电复律终止。首要终点事件入选截止时间为研究开始后3年。
该研究纳入名患者(意向治疗人群,ITT)并随机分配至RF组(n=)和AAD组(n=),安全性人群包括接受治疗的所有患者(RF组例,AAD组例),符合方案(PP)人群由名患者组成(RF组95例,AAD组例),随后AAD组15名患者交叉至RF组,最终实际治疗人群由名患者组成(RF组例,AAD组例)(图1)。ITT人群的基线资料见表1,1年、2年及3年TTM完成度分别为98.8%、96.9%和86.2%。在ITT人群中,RF组和AAD组分别有2例和15例进展为持续性AF/AT,KM曲线显示在随访3年时RF组进展的比例显著低于AAD组(2.4%vs.17.5%;P=0.;图2A)。敏感性分析在PP和实际治疗人群中进行,KM曲线得到的结果与ITT人群一致(PP人群,2.6%vs.20.6%,P=0.,图2B;实际治疗人群,2.2%vs.20.6%,P0.,图2C)。Cox回归分析显示接受RF消融患者进展为持续性AF/AT的风险显著低于接受AAD治疗的患者(HR=0.,95%CI0.-0.47,P=0.),且未发现基线资料影响房颤进展(图3)。此外,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表2)。
ATTEST研究结果显示,导管射频消融在延缓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方面的疗效确实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表1:患者基线资料(ITT人群)
表2:患者不良事件(安全性人群)
图1:患者分配情况。AAD:抗心律失常药物;ITT:意向治疗;PP:符合方案。
图2:持续性房颤/房速发生情况的KM曲线。(A)ITT人群;(B)PP人群;(C)实际治疗人群;(D)ITT人群,使用HRS专家共识定义持续性房颤。
图3:基线资料与持续性房颤/房速发生情况的关系(ITT人群)。
总结
导管消融术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措施,也是目前最新版房颤指南对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治疗的首选推荐,可有效降低房颤发作频率和房颤负荷。阵发性房颤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较大的风险进展为持续性房颤,从而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一项来自于日本的研究显示,随访14年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比例高达7%。那么,导管消融术是否可延缓房颤的进展呢?
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在JCE杂志发文报道了来自中国的房颤注册研究(DOI:10./jce.)。中位随访时间天后,未行导管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2.5%进展为持续性房颤,而在接受消融治疗的患者中仅为3.0%。该研究为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但由于混杂因素较多,导致证据力度不高,且未与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进行比较。此时,ATTEST研究结果的发表无疑是振奋人心的。ATTEST研究是目前首个针对导管消融治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延缓房颤进展上的“头对头”研究,结果证实导管消融治疗术后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比例显著低于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但ATTEST研究仍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研究仅纳入年龄大于60周岁的患者,仅使用导管射频消融。该结果能否推广至年龄小于60周岁以及使用其他能量进行消融手术的房颤患者,仍有待其他RCT研究进行验证。
RCT研究以及真实世界研究均表明,导管消融在延缓房颤进展中具有不俗的表现,尽管仍有一定局限性,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导管消融术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文献来源
PMID:、
责编
审校:杜先锋
编译:王彬浩
编辑:方任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