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心电资讯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早在年,有人发现V7-9导联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将其对应的左心室部位称为正后壁(或后壁)。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常与下壁、右心室、侧壁心梗并存,单纯正后壁梗死仅占急性心肌梗死的0.5%-7%。由于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从而使一部分病人不能及时接受再灌注治疗。研究显示,正后壁心肌梗死病人合并二尖瓣返流的几率更高。后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目前仍存在四方面的不确定性。
第一,其对应心脏上的真正位置,目前仍有较大争论;
第二,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缺乏标准;
第三,正后壁发生透壁心肌梗死时可能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不出现ST段抬高,只有前间壁导联的ST段压低;
第四,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漏诊率和误诊率高,从而使一部分病人不能及时接受再灌注治疗。
一、“正后壁”命名的渊源
起初,正后壁的命名以病理解剖为基础,将与前壁对应的位于膈肌上方的左心室壁称为“后壁”。
20世纪60年代,Grant和Massie将紧邻膈肌上方的左心室壁改称为“下壁”,而将游离的、凹面向上的“真正”与前壁相对应的部分单独称为“正后壁”,并将该部位梗死称为“正后壁梗死”。
年,Perloff等提出“正后壁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准,认为其可与下壁或外侧壁梗死共存或单独发生。
年AHA/ACC建议不同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心肌核素显像及MRI等,采用统一的心脏解剖断层,取互相垂直的左室长轴和短轴切面进行分区,将左心室共分为17区,分别与相应的冠状动脉供血区对应,并给予统一的命名(图1)。
图1年AHA影像学左室分区
在统一左心室分区中,“正后壁”对应于下壁基底部(4区),“正后壁梗死”应称为“下壁基底部梗死”。
年AntoniBayes等代表国际动态心电图及无创心电学(ISHNE)会发表共识,建议将“正后壁”梗死归入下壁梗死的范畴。
年的心肌梗死统一定义(ESC/ACCF/AHA/WHF)也将“正后壁”梗死改称为“下壁基底部”梗死,归属于下壁梗死。
以互相垂直的左室长轴和短轴切面进行分区;短轴面分两大部分:前壁间隔壁和下壁侧壁;长轴面:基底部(1~6区)、中部(7~12区)、心尖部(13~16区)及心尖(17区)4部分。
图2V7-9导联对应的心脏位置的横断面示意图
从心脏在人体的位置上看,V7-9导联对应的是左心室的后侧壁。由于心脏长轴与人体的长轴呈45°左右,所以V1-2导联(尤其是V1)与V7-9导联相对应,即形成镜像关系。
由于心脏称一个不规则的锥形,在身体的位置是斜的,不能单纯从正常规则形态和位置去理解前后概念。另一方面,从解剖上来看,有2/3的人没有下壁离开膈肌的直立部分,另外一部分人即使有后基底段也非常小,很难在心电图上产生明显的变化。
经典的心电图理论上,正后壁对应心电图的V7-9导联,而V7-9导联对应的是左心室的后侧壁(或后下侧壁,图2),并且V7-9与V1-2形成对应或镜像关系。
近年来,有作者研究证实,过去认为V1导联R波增高(R/S1)的正后壁心肌梗死实为侧壁心肌梗死,而非后基底段心肌梗死。
Rovai用增强MRI对陈旧性心肌梗死进一步研究发现,V1和V2导联的R/S1提示侧壁心肌梗死,而不是下壁或下壁基底段心肌梗死。
经心脏MRI显像证实的下壁后基底段的梗死的偶发病例在V7-9的心电图上并没有出现心肌梗死的表现。而V7-9导联对应的是左心室的钝缘区域,偏下、偏后的侧壁,因此,心电图的“正后壁”应为心脏的后侧壁(实际上为下后侧壁)区域,对应AHA影像学左室分区的第5区和第11区(图1),V5-6导联为前侧壁(位置在前下方)。
在年国际Holter和无创心电学委员会关于左心室定位的心电图命名专家共识中指出,正后壁是不存在的,代表的侧壁。这个广义的侧壁包括V7-9(V1-2镜像变化)、V5-6、I、aVL导联的变化。为了与经典的心电图定位吻合,V7-9(V1-2镜像变化)称为后侧壁比较合适,而V5-6仍称为前侧壁,I、aVL导联称为高侧壁。为了避免混乱,本文中仍采用正后壁(而不是后侧壁)这一名称。
从图2的示意图上还可以看出,左心室的侧壁距离胸壁V7-9导联较远,而且其间隔着较多的肺组织,后者导电性差,从而导致左心室后侧壁电活动在V7-9导联上的QRS波群振幅低,ST段的改变幅度也明显低于V1-2导联的镜像改变。
另一方面,由于左心室侧壁的心电变化投射到正后壁导联的距离远,投射的定位准确性也大大降低,使梗死部位与导联直接的对应性下降。而前壁导联的ST-T和QRS波群的改变在所有的心电图导联中最明显,与其距离胸壁(上的导联)比较近也有很大关系。
二、后正壁的冠脉供血分布
心脏的供血主要依靠三条主要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动脉和回旋动脉。正后壁可由回旋支动脉供血,也可由右冠状动脉供血,同时也受冠状动脉分布类型的影响。
由于左心室正后壁相当于左心室的钝缘(区),多是由冠状动脉的左回旋支(钝缘支)供血,,少部分为右冠状动脉(比较粗大)供血和左前降支。
因此,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的冠脉造影对比研究均显示,正后壁以回旋支供血为主,正后壁的心肌梗死多由左回旋支闭塞引起。一个包括例后壁心肌梗死病人的研究显示,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闭塞的比例分别为65.9%、50.7%和29%。
图3患者男性,56岁。
间断性胸痛4天,加重并呈持续性胸痛2小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先登场提示V2-4导联和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0.1mV,V8-9轻度ST段抬高(0.02mV)。入院后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均明显升高。冠脉造影显示左回旋支中段完全闭塞(箭头指示),随后开通闭塞病变并植入支架。
三、正后壁的心电图特征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是由于左回旋支闭塞、右冠状动脉左室后侧支,引起位于左心室侧壁与下壁之间的左心房室沟下部的心肌发生缺血而坏死。心电图多表现为V1-3导联ST段压低、V7-9导联ST段抬高。随着近年的研究,正后壁的心电图诊断研究有新的进展。
(一)V7-9导联的心电图表现
1.ST-T改变
与其他壁的急性心肌梗死一样,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也表现为ST段抬高,T波改变(倒置多见)。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正后壁导联距离心脏较远,心电信号损失较多,因此ST段抬高的幅度低于其他壁的导联。由专家将0.05mV(0.5mm)作为正后壁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后壁导联(V7~V9)诊断后壁心肌梗死。如采用ST段抬高≥1mm作为诊断标准,诊断敏感性仅49%~58%;若以ST段抬高≥0.5mm作为诊断标准,诊断敏感性可提高到94%(p=0.)。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期,V7-9导联ST段抬高的同时伴随T波高尖,随后可出现T波倒置。但是,由于超急期持续时间短,加上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本身就不典型,因此临床上常见的正后壁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改变是T波倒置。
Wong[17]回顾分析对比后壁及前间壁导联ST段偏移变量,发现左前降支闭塞时,前间壁导联△ST↑远大于正后壁导联△ST↓,同样左回旋支闭塞或后壁梗死时,后壁导联△ST↑与前间壁△ST↓近似相等。
欧阳南翔等分析指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有V7~V9导联QRS波群终末变形对预测梗死相关冠状动脉:LCX较RCA发生率高(15/28比2/29),LCX的判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6%、93.1%、88.2%、67.5%。
2.病理性Q波
文献报告如V7、V8、V9的Q波≥0.04秒,Q波深≥0.1mV,同时伴有ST段T波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诊断正后壁心肌梗死的依据。在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上,Q波深度及时间变异较大,Q波的增宽比负向加深更有意义。
据统计,正常人QV7、QV8、QV9可1/4R,深0.1~0.2mV,宽可等于0.03秒。也有作者指出,QV7-9≥0.04秒,V7导联Q/R1/3,V8导联1/2,V9导联1作为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但需要指出的是,正后壁心肌梗死时,V7-9导联并不一定有病理性Q波。
图4患者女,75岁,因“胸痛8小时”入院。
发现血压高3年。查体:血压/90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闻及细湿罗音,未闻及干罗音,心率次/分,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入院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临时起搏。V1-V6呈R型,I、aVL和V7-9导联(第一个自身的QRS波群)显示出ST段抬高0.05-0.1mV。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05-0.1mv,V1-6导联ST段压低0.1-0.3mV。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回旋支近段完全闭塞(箭头指示)。
除此之外,还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