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独家专访阜外医院杨进刚主任不可控的不
TUhjnbcbe - 2023/7/18 20:36:00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今天,我们听国医院杨进刚主任讲述——不可控的不是疾病而是人性。

01

医院测血压要比在家测的高?

为什么在家里边测血压都是正常的,医院测血压就会高呢?

从高血压的标准来看,在医院里边测血压,如果超过了/90mmHg就算高血压了,但是在家里测血压诊断高血压标准是/85mmHg。

医院测的血压要比在家测量高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家里量血压,相对来讲,环境是比较安静的,人也不会有紧张的情绪。

医院测量血压,心情会比较紧张;环境也比较嘈杂,挂号看诊都得排队,可能会着急;见到医生心情又会激动;医生态度不太友好,人还可能会生气……所有的这些情绪都会导致你的血压测量不准,医院里边测血压实际上是不准的。不过大家不要过于担心!

02

购买血压计的时候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杨进刚主任:

很多人一说买个电子血压计就说不准,说水银血压计准。

其实,水银血压计的准是有条件的:

首先就是必须是受过专业培训的,会使用这种血压计;

其次使用者的耳朵必须比较灵敏,眼睛也不花。

这个条件其实是蛮高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过血压,这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一件事情。

其实从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就发起绿色行动,就是到年,开始废除水银血压计,更换为电子血压计。这可能和很多人的认知也是不太一样的。

我建议大家:

如果购买血压计还是买电子的,水银的你买了也不会用,或者不准。

1、水银血压计经常会漏,如果用水银血压计量完后忘记关开关了,合上盖子后水银表就呈水平放置,倒着拿血压计的话,水银就漏出来了。

2、还有些人用水银血压计时力气特别大,导致压力特别高,一下就超过了刻度的正常值了,水银血压计上边没有封口,水银也会从上边漏出来。水银本身就是一种有*的物质,所以现在都提倡把水银血压计废除了。

3、医院基本上就没有水银血压计。中国现在正在逐渐替换的过程中。医院的门诊和病房基本上也都没有水银血压计了,保留的一两个也是为了某些特殊情况。

为什么一些人会认为水银血压计不准呢?

这是因为电子血压计比较灵敏,比人的耳朵还要灵敏。你说是人听到的准呢,还是机器测的准呢?我个人认为是机器测的比人准。

有些人的舒张压最后的声音是比较低的,而人的耳朵可能听不见,电子血压计能够测量的比较清楚。

电子血压计不准还有一种情况。

有的人第一次量的时候,可能因为刚活动完或者情绪不稳定,导致血压值偏高,然后休息了一会,情绪平稳以后再量,就会跟第一次差别很大,所以就总觉得电子的血压计不准。

其实这主要就是因为第一次量的时候,不是在一个正常的状态下,所以波动比较大。

我在门诊的时候有些病人一量就很高,我就会让他到外面坐上10~20分钟,他感觉已经安静下来了再来测,往往数值就正常了。

我建议:

选择什么时候量血压也是很重要的,建议正常人选择环境比较安静,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测量。

如果是有高血压正在吃药,建议早晨睡醒了以后,在吃早饭之前测量,或者晚上睡觉之前测量。

有些人可能血压有波动,上午高或者下午高,那你可以按照自己血压波动的时间测量。

最后再强调一点:

不推荐戴在手腕上的电子血压表。

虽然比较方便,但是更不稳定,因为手腕的血管特别细,而血管实际上是越粗,血压测得越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如果能测到心脏根部的血压那是最准的,但很不容易,我们只能去推算。

离心脏越远的就越不准。

电子血压腕表我们是不推荐的,因为它相对来讲更加不稳定,尤其是受活动、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在测量的时候你的手腕会有些动作,这些都会干扰测量的准确性。

不推荐

03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接下来,就让我们请杨主任给我们科普一下关于“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问题。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好发疾病之一,它有着四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因此,防控心脑血管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杨主任,对于心脑血管这一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来预防或者减低它带来的危险呢?

杨进刚主任:

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知识的健康讲座我做过很多次,每次都会被问到如何预防心血管病及脑血管病。

但其实说一千道一万都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呢?

正如我们上期讲高血压时所讲到的,人的本性就是懒惰的。

就像这次的新冠病*疫情,我们都知道这个病*很危险,大家都主动居家隔离了,即使出门也会戴着口罩,一回家就洗手、消*,我们中国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重视的,毕竟是在我们周边发生的,每天都会死人,包括医生护士,有的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可能遭遇不幸。

但是在欧美国家,那里的人都崇尚自由,他们到现在还是到处跑、到处玩,出门也不戴口罩。这其实就是一个人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飞机掉下来很危险,被*蛇咬了会中*死亡,感到非常害怕。

那飞机掉下来的这个概率,和你得心脑血管病的概率哪个高呢?

当然是得心脑血管病的概率高。

在中国,每五个因疾病死亡的人里面就有两个是因为心脑血管病死的,也就是说疾病死亡有40%以上都是由心脑血管病造成的。

但在生活当中谁又会每天去预防这心血管病呢?

预防方法很简单:

每天保持健康饮食,规律的身体锻炼,不抽烟少喝酒,控制标准体重,不熬夜,尽量不吃垃圾食品,控制情绪,避免大喜大悲。

你说这些真的能做到吗?

就光说熬夜这个事,每天晚上11点之前睡觉有几个人能做到?即便没事,就玩玩手机或者追追剧,这一看可能就到12点多了,赶紧洗洗涮涮,到睡觉已经12点半了。

说白了:

很多事情大家其实都知道怎么做是好的,但关键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

就说肥胖的问题吧:

我说要保持正常健康的体重,体重指数保持在24以下,然后腰围男的控制在90以下,女的控制在85以下,就这么简单的要求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再比如戒烟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如果你是一个吸烟的人,你就会想某某国家领导人也吸烟啊,不是还活到九十多岁呢。

所以我们经常讲“知、信、行”,就是你知道,你相信,然后你还要能够做到。

就说预防心脑血管病吧,大概需要做到这几方面:

第一就是我们的血脂、血压、血糖都要控制好;

第二就是饭后百步走,保持规律运动;

第三就是吃饭八成饱;

第四就是保持正常的体重;

第五就是不吸烟;

第六就是保证良好的睡眠;

第七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不好,遇事就容易着急生气的人一般寿命都不会长。现在有一个叫双心医学或者叫心理社会行为,都是讲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的。

关于心态问题,我着重给大家说一下。

生气对身体的损伤真的是非常大的。

如果能做到遇事不着急,工作中领导批评了,也会虚心受教,还很感激。领导一看会觉得这个同志好,批评也不生气,还感谢我,孺子可教。

或者是在单位跟同事有点小摩擦了,该生气的时候就想我不能生气,我们俩关系还不错,然后赶紧跟人家说一声对不起,这样的心理就很阳光,很大度。

从我们医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平常看病的时候就有“好病人”和“坏病人”之分。

“好病人”就是说这个病人的病情比较轻,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稍微给点药他就能好了。

那“坏病人”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样的病人都是病情比较复杂,比较严重的,可能费了很多精力治疗,最终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因为这种病人不是单纯心脏病,可能还有其他很多脑血管、肾脏等方面的毛病,还得天天会诊,今天请肾科会诊,明天请神经科会诊,总之就是比较复杂的病人。

但是医生一年下来,看的病情轻重不跟奖金挂钩,工作量也不会按照病人病情轻重来算。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医生如果说安排给我复杂病人我就不干,想方设法去偷懒,去换轻症病人或者跟别的医生换。时间长了以后你就会发现真正不挑病人,什么复杂病人都去看的医生水平肯定高。那些挑三拣四的医生往往水平不高。

讲到心态的问题,它不但能决定你的健康,也能决定你的工作水平。

好的心态不但是我们防病治病的良药,也是你走向人生成功的途径。

《道德经》里有一句“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个人每天去做好事也不争,你想这是一个多么高的人生境界。

下一句是“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别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去干的活你都干,这样你就得道了。

所以我们讲不要算计,不要去追求名和利,什么困难就去做什么,得了荣誉还不去争抢,这就是人生的境界。

如何避免得心脑血管病呢?

按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人生的境界要高,格局要大,这其实就能够帮助你来预防疾病。

现如今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有一类危险人群叫做“高管”,这些人都特别有钱或者说是身居高位,这类人就特别容易得心脑血管病。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很简单,因为这些人总体来讲都是一些压力比较大的人,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拥有更多的权利和金钱,自然压力要比别人高。

一个高管坐在很高的位置上,每天都要考虑怎么赚钱,赚了钱后还得考虑怎么分配,分的还得公平。如果没赚到钱,那压力就更大了,那么多员工怎么养活,业务怎么扩展。

这就是“高处不胜寒”,位置越高,压力越大。所以现在很多“高管”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

所以如果要身体健康,就别想着去当官,去争名夺利。

其实有时候你想要得到的越多,你的压力就越大,人际关系也更复杂。

学会知足常乐,你就不会有那么大压力。

这也是一种保健方式,因为心理压力的致病危险远比其他因素要高。心理压力对我们身体的影响不止是心脑血管方面的,还包括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等。

你看那些百岁老人,他会不会去学怎么预防疾病?

你问他什么是高血压,什么是糖尿病,什么是心律失常,什么是脑卒中?你看他知不知道这些。

他根本就不知道!但人家什么都不知道反而活到了一百多岁。像我们这些每天研究疾病的医生还好多都会猝死呢。

医生每天都研究怎么预防和治疗疾病,都知道要少吃多动,早睡早起,保持良好心态,但能做到吗?

压根做不到!说到底还是一个人性的问题,都是人天生的懒惰在作祟。

1
查看完整版本: 独家专访阜外医院杨进刚主任不可控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