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什么说家有半本通,碓磨不敢舂,什么
TUhjnbcbe - 2023/7/30 20:45:00

过去农村有一些经常使用的俗语,由于时代的变革,人们思想的进步,有的俗语已经被时代淘汰了。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对一些旧时的俗语未必能够理解。“家有半本通,碓磨不敢舂”就是这样一句俗语。

旧时,能够创造出这句俗语的人,也算得上思想非常超前的了,与现代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思维是一致的。这句俗语,体现了过去农村人们,对那些过于迷信的人的一种嘲讽,直到现在都还有积极意义。

那么如何理解这句俗语呢?俗语中让现在人比较难理解的是“半本通”和“碓磨”。时代不同了,两个名词现在出现的频率不高了。特别是“碓磨”这种过去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器具,现在已经被机械化所取代,在一些农村虽然还存在一部分,大多已废弃,或作为古董,给前来乡村旅游的游客展示。而“半本通”这个词,一般只能从一些农村老人的嘴里听到,如果不根据当时的语境来理解,也可能让人一头雾水。下面将对这两个词作详细的解释。

1、什么是“半本通”呢?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句俗语,这里得引用一下赵树理的名篇《小二黑结婚》中的一段话,这篇创作于年小说,可让我们感受一下旧时社会的真生活。现将这段话摘抄如下:

二诸葛忌讳“不宜栽种”,三仙姑忌讳“米烂了”。这里边有两个小故事: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大家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日是端午,他历年就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又不曾种;初六倒是*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却没有出够一半。后来直到十五才又下雨,别人家都在地里锄苗,二诸葛却领着两个孩子在地里补空子。邻家有个后生,吃饭时候在街上碰上二诸葛便问道:“老汉!今天宜种不宜?”二诸葛翻了他一眼,扭转头返回去了,大家就嘻嘻哈哈传为笑谈。

此文接下来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三仙姑“米烂了”的笑谈。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再引用了,有兴趣的朋友可去读一读原著,小说篇幅不长,在网上可以搜到。

这里讲的二诸葛是一个“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道黑道”(此语出自《小二黑结婚》)的人,因此,不管什么事情,都要“看历书”和“掐指”算一算,来选取所谓的“吉日”。

二诸葛所看“历书”,从古至今,农村习惯叫通书。“通书”最早是《*历》的别称(即*历、皇历、通书同为一书)。到了后来,民间各种农家历书都自称为通书。比如,现在在农村还颇有名气,流传范围广,至今依然为农村广泛使用的,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湖南隆回的《望星楼正宗通书》、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广东兴宁的《罗家通书》,等等。

通书不仅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等,以及日期表,也包含了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可以用来选取日子。比如《西游记》第二三回中写道:

“也不必看通书,今朝是个天恩上吉日,你来拜了师父,进去做女婿罢。”

这也说明,在明朝(《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为明朝人)的时候,民间通书既是历书,也是选取吉日的工具书。

古代通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历一脉相承,都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对农业生产中的开耕、抛粮下种等时令季节中的生产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并对预测来年何时缺水天旱,何时暴雨成灾等,进行了具体的预测。因此,从农业生产方面来说,对古代农业生产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当然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就是因为如此,这些通书又被农村人称为“农家书”。现在发行的《农家历》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古代通书为了满足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与*历一样,以二十八星宿运行吉凶、五运六气谱、日行*道月行九道图、河图洛书等,来占卜每日的吉凶祸福和人生命运。并通过推算,标明了出行忌宜日子、祭祀忌宜日子、丧葬程序每个环节的忌宜日子、婚姻程序中六礼忌宜日子、房屋修造每个程序的忌宜日子、生产忌宜日子等,分为凶吉,也就是每日行事忌宜,并添加在日历表格之中,便于查找。这样,本来诸多不相干的领域,由古人巧妙组合,历书也就成为了一种一书多用的书籍,也就是“通用”,历书称为通书。

然而,这些通书中掺杂了不少迷信糟粕,尤其是一些所谓的“行事忌宜”,影响到了农村人的正常生产生活。比如,通书中有出行、动土、伐木、交易、播种、栽种、理发、沐浴、教牛马、结网、作灶、安床等,很多与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也被纳入“行事忌宜”。上文提到的二诸葛因忌讳“不宜栽种”而错过农时,被传为笑谈。过去农村还有因“土王日”不能动土,错过好天气,耕地而无法播种,错过农时的。

也就是因为如此,旧时,农村的“半本通”有两种说法,一种指通书,一种指看通书的人。

一是“半本通”指通书

过去,民间发行的通书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在翻看通书时,有丰富经验的农民,对通书上的天文气象、时令季节是认同的,而对通书上所谓的“行事忌宜”有的人认同,有的人并不认同。

在农村通常来说,人们认可的事情就是讲得“通”的事情,人们不认可的事情就是讲得“不通”的事情。因此,人们认为通书只有天文气象、时令季节是讲得“通”的,而所谓“行事忌宜”,特别是有关农村生产生活的“行事忌宜”是讲“不通”的,与现实生产生活是不相符的,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也就是说,通书只有一半是讲得“通”的,即日历那一部分,还有一半是讲“不通”的,也就是书中的“行事忌宜”。也就因为如此,农村一些人把通书戏谑为“半本通”,意思是说,此种书只有一半是合理的,还有一半是不合理的。

二是“半本通”指机械地按照通书行事的人

过去农村,像二诸葛这种人,自己认为精通阴阳八卦,熟知*道黑道,为人又特别古板,不知变通。通书上说“不宜栽种”,就不敢去种地,通书上说“不宜动土”,就不敢到地里也动锄头,通书上说“不宜交易”,本来家里急于要买仔猪、仔牛和小家禽喂养,结果不敢去买。本来地里的庄稼需要施肥,因初一十五挑不得粪桶,错失了施肥的最佳时间。本来家里在外地有急事要办,结果因为“不宜出行”,或者“诸事不宜”,没有出门去办理,结果耽误了大事。

诸如此类,有些人很刻板地按照通书上“行事忌宜”来做,结果耽误了不少事,甚至像二诸葛那样荒唐,成为当地人的笑谈。也就是因为如此,过去的农村,人们把这种机械地按照通书行事的人,称为“半本通”,指的是人,而不是书。

不过,农村也把那些阴阳八卦不是很精通,知道一些,但是研究得不透彻的人,并以此骗取钱财的人,或者虽然不骗,但是在生产生活中害人不浅的人,也称为“半本通”,意思是在这方面的知识只有“半桶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碓磨不敢舂”是什么意思呢?

碓磨,过去农村一种用来舂米去壳的器具,通常分为手工碓和机械或半机械碓,舂(chōng)米,即捣米。水碓是以水为动力的全机械化碓磨,脚踏碓是半机械的碓磨。俗语中的“碓磨”,从句中的语意来说,指手工锥和脚踏碓,因为只有这两种碓磨才置于院子内,而水碓一般靠立式水轮带动,大多置于河岸、溪边、水渠旁。

手工锥和脚踏碓舂米的效率非常低,根据碓磨的大小,一次也加工五升到一斗谷子,舂米的时间也比较长,要一个小时以上。人口多的大家庭,如果不用水碾子加工,因需求量大,就会经常舂米。按照一些地方的农村传统习俗,一般来说,只有在年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这几天忌动碓磨,平时就没有什么禁忌了。毕竟一个家庭要吃饭,不把米舂出来,哪来的米做饭?

可是,有一些人根据通书以及民间的一些说法,认为院子里的碓磨,能不能动,关系到家里的地气,或者给家里带来灾祸。如果要动得看是什么日子,否则对家里不吉利,这样即便家里没有米了,也不敢动用碓磨来舂米。而那些做事生搬硬套,凡是行事前都要翻翻通书的人,更是对这“忌宜”深信不疑。

事实上,这是过去农村人的一种夸张说法,也是对那些过于迷信的人一种戏谑之语。

碓磨在过去农村没有碾米机的年代,是农村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必须用到的器具,就像是煮饭的锅子,切菜的砧板一样,最没有“忌宜”可讲。人们用来比喻家里有“半本通”的人,因为太过于迷信,导致家里但凡做什么事情,都要看看通书,掐掐手指,或者问问能掐会算的人,以达到趋吉避凶。如此,这种人疑神疑*,连家里的碓磨都不敢动了,何况家里的其它该做的事呢?这明显是耽误时间。过去农村有的人认为,这种人都杯弓蛇影,自己吓唬自己。

旧时,农村人并非所有的人都相信通书上的“行事禁忌”。乡村中流传比较广的一句俗语说:“不禁不忌,百事顺遂”。意思是说,不去相信那些所谓的禁忌,一切顺其自然,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就会什么事情都挺顺当,事事符合心意的意思。反倒是那些做事时,去翻翻通书,这也做不得,那也做不得的人,事情越做越不顺。

总而言之,“家有半本通,碓磨不敢舂”这句农村俗语,嘲谑的是过去农村的一些过于迷信做法,有一定道理的,对现在农村来说,仍然有积极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说家有半本通,碓磨不敢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