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孩子阅读到了瓶颈期这样引导才能事半功倍
TUhjnbcbe - 2023/8/31 3:07:00
北京较好的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

我对儿童阅读这件事,有比较多的心得可以与宝爸宝妈们分享。

01识字类读物:把识字这件事想得简单一点

不必从“象形”开始

识字是幼儿启蒙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尽早识字对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促进儿童早慧具有积极作用。现在家长这方面的意识普遍很强,很多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购买了识字卡片、识字绘本,开始教孩子认字。也因此,关于儿童识字方面的各种概念和说法近年来层出不穷,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汉字是画出来的”了,提倡“识字从象形文字、甲骨文开始”。

受到很多家长的追捧,我也曾是一名跟风者,和朋友一起团购过一套“象形文字对比识字绘本”。

但是,不久,我便发现自己“吃药”了。象形文字的视觉冲击力和趣味性,的确激起了女儿认字的兴趣,但似乎也就止步于此。这套绘本使用了半年左右,她认识了一百多个象形文字,但相对应的现代汉字却只认了十来个,而且都是与象形阶段变化不大的简单的字。我与一同团购绘本的朋友们交流后,各家孩子情况相仿。

这是为什么呢?困惑之下,我回忆了自己小时候认字的过程,以及大学中文系学习文字学的经历,总算理出一点头绪。

首先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文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应该着眼于当下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去学习它当下的形态,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没什么意义。象形文字、甲骨文已经是距今久远的“过去式”,即使要学习,也是在完成了基础识字任务后的一种延伸学习。

第二,儿童在早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趋易避难”的本能,当直观有趣的象形文字与相对抽象的现代汉字并存的情况下,他们下意识的选择就会是认前者而不认后者,结果反而延滞识字进程。等到孩子进入正规的学校教育,想要扭转过来还要花费一定的功夫。

最自然、最有效的认字方法,其实也很简单,甚至不需要去买专门的识字读物。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有心无痕”地教给孩子,在讲故事时照着书上文字念,不经意间孩子往往就认识了很多字。

02古诗词诵读:重在整体理解

《从“小”读到“大”》中说:“古诗词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至今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对古诗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了古诗词学习在儿童文化底蕴和语言美感塑造方面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诵读古诗词,曾是旧时学童发蒙的普遍做法,如今也是被家长和教师广为推崇的儿童早期教育重要内容。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还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幼儿在理解上常有较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孩子诵读古诗词的合适做法是什么呢?也许就是“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其实是重在整体理解的意思。古诗词的美贵在意境,有时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儿童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对诗词的主旨有个整体理解,甚至一时理解不了也不要紧,通过大量、反复的诵读,自然能悟到其中神韵,随着年龄增长,家长或老师稍加点拨,也就懂了。

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常会踏入“过度解释”的误区,唯恐孩子不理解,就尽可能地详细讲解诗中字词,还把每句话翻译成白话。我曾经听到一位爸爸带他四岁儿子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中的“绿”字纠结了很久,什么这个字原来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啊,作者想了好多字比如“过”“到”都不满意,最后灵感突现才想到这个字啊。

爸爸解释得头头是道,儿子却听得一头雾水,最后撅起嘴说“烦死啦,我不想背这首诗了!”这位爸爸不明白,他的解释虽然非常到位,但对于幼儿诵读古诗词却是画蛇添足,肢解了孩子对诗歌的整体感觉。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显得美感不足,这正是因为“阅读理解”做得太精细、太抠细节了,把一篇文章的遣词造句掰开揉碎了分析,反而削弱了对文章整体意境和风格的把握,让本该最美、最有趣的语文学习变得兴味索然。

所以说,引导孩子读古诗词,可以适当解释一下诗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但不要做成“白话翻译”,不要抠字词细节。

03科普阅读:从孩子最常接触的事物开始

让孩子能看见、能感知

科普阅读是儿童各类阅读中相对比较短板的一类,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实证科学发展不足有关。直到今天,虽然我国的科学技术整体水平已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全民科学素养的培育仍显不足,很多成年人,尤其是专业背景不是理工科的,还会在一些基础概念上闹笑话。所以,科普阅读从娃娃抓起是相当必要的。虽然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受到系统的学科教育,但很多知识点的延伸掌握,以及稳定长久的科学兴趣培养,仍需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支撑。

习惯认为,科普阅读的起始年龄在小学中高年级比较合适,但事实上,只要孩子有兴趣,家长有正确的引导,早点接触科普阅读是很好的一件事,可以促进孩子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萌芽。

阅读科普读物,内容上最好从孩子最常接触、易于感知的事物开始,如动植物、人体、建筑、天气等,形式上可以从科普绘本开始,配合识字量的增加,逐步过渡到以文字为主、用语表述较为专业的正式科普读本。

记得我女儿三岁时,读到过一本题为《小水滴的旅行》的科普绘本,生动地讲述了自然界水循环的知识,她通过那本书了解了下雨、下雪、结冰、起雾等天气现象的基本原理,还知道了水的三种形态。像这样的科普书,就很适合给幼儿启蒙用。至于《十万个为什么》以及其它较为系统、专业的科普书籍,一般到小学中高年级再读,比较容易理解。当然,如果一不小心买早了,也不必束之高阁,孩子有兴趣就让他去翻,家长可以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做些浅显易懂的解释。如果没把握解释,或孩子没兴趣听,也没关系,就让他从不经意的读图开始,科普书里的插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用读图来“勾引”他进一步的学习愿望,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科普阅读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让相对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孩子可看见、可感知的现实场景,会更增进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家里可常备一些简易物料,如磁铁、回形针、量杯、杆秤、常用溶剂、简易电路等等,家长帮助孩子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来印证书中所述的原理、规律。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之类都是极好的科普教育之地,不妨作为亲子活动的常备选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的地方值得一去再去。

04神话故事:

感知民族精神,拓展文化视野

才说了科普教育,这又说神话故事,这穿越得是不是太违和了呀?两个东西看起来是完全对立、水火不容的吧。

No,No。虽然以现代文明的眼光去看,神话故事中有太多荒诞离奇的成分,但我仍然认为神话是儿童阅读中无法回避和割裂的一个部分,关键是用什么视角去读。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的认识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而发展出来的、带有大量幻想虚构成分的思考方式,任何一种文明在初创阶段都是有神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认识的发展,人类才逐步走出“神的时代”,因此也可以说,神话故事是一个民族上古文明的载体。神话故事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正与儿童富于幻想的思维特点相吻合,呼应他们对天地万物充满童稚的追问。阅读神话与科普教育并不矛盾,孩子了解女娲造人的传说,并不妨碍他们接受“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科学正解,有了深厚的知识积累,孩子自然能分清两种思维方式。

可见,每一种文化在初期都是有神论,但是中华民族不畏惧神,在比较中,我们读出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敢于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的神话阅读,对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无疑是有益的,关键是家长善于引导。

05历史读物、人物传记:植入唯物史观

历史知识和史学素养,不但是构成一个人文化底蕴的重要基石,而且能拓展我们看待事物的视野,在现代中小学学科体系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已形成普遍共识。而其实,历史的学习可以开始得更早,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的方式,让学龄前儿童接受一些基础知识熏陶。

比如,针对孩子们普遍感兴趣的“人类是怎样来的”这个问题,从生物学角度了解了以后,还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给孩子讲讲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形态“原始社会”的概念,以及一些中外著名的古人类遗址;结合古诗词诵读,可以引导孩子了解“朝代”的基本知识,对中国古代史的大致分期和特征有个初步认识,这样能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历史知识的学习起到双赢的效果;带孩子外出旅行时,可以给孩子讲讲古今地名的演变,比如西安古代叫做“长安”,南京古称“金陵”,北京曾经是“大都”,顺便还能让孩子了解一下与这个地方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真正适合儿童阅读的历史书籍,现在市场上还并不多,一些图解式、压缩式的读本,又往往失之于叙事单薄或观点片面,因此,儿童的历史知识启蒙,家长的讲解和引导要起很大的作用。等到年龄稍长,完成了基础识字任务,就推荐阅读从我们小时候流传至今的《上下五千年》,这套书忠于史实,又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多次修订再版,至今仍是少儿史学入门的主打推荐。等再大一些,就可以接触一些史学大家编撰的研究性读物如《中国通史》,以及一些优秀的历史纪实文学。

人物传记反映了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历和活动,放大来看就是史学的一部分,所以在这里就一并说了。那些青史留名者的杰出成就、坚定意志和首创精神,在历史转折点上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不仅对处于“三观”形成阶段的少年儿童有着很强的励志作用,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历史,重在把握一个核心:确立唯物史观。从孩子接触历史知识开始,就要把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植入他们的头脑,比如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非功过的评价要全面,不要轻易下“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没用的结论;对杰出人物的作用要客观描述,让孩子理解,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引领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孩子树立了唯物史观,不仅有助于学好历史,而且对于他理性看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

06文学名著:先观其“形”,再学其“神”

文学名著中蕴含着宏大的时代背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对儿童精神品格的塑造和文学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还是如《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这样如雷贯耳的西方名著,或是激励了几代人的革命文学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不朽的文化瑰宝能够引领孩子认识和感悟世相百态,培育真善美的情怀。一个爱读文学名著的孩子,他的语文学习就是着眼“大语文”的,从长远来看,一定会远远胜过那些只局限于课本和教辅书的“小语文”学法。

不过,经典名著虽好,引导孩子阅读却不可做得太刻意,不要一下子提出太高的目标和要求。因为经典名著内容体量大,情节线索复杂,语言表述深邃,很多外国作品还涉及文化背景的理解问题,对儿童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挑战,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前后跳着读、读到一半没兴趣搁浅了等等情况都是正常的。家长一方面要抱着宽容的心态、营造宽松的氛围,一方面可以动点心思做些引导,比如经常与孩子交流一下对名著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的看法,可以在谈论社会现象时联想到名著中的某些情景和话语,启发孩子,如“这个人性的弱点,多少年前的某某书中就已经分析得很深刻了”。总之,这种引导要做得不着痕迹,不让孩子感受到压力。

对于入门阶段的孩子来说,阅读文学名著比较好的做法,是先观其“形”,先不要想那么多高深的东西,就让孩子把它当个长故事来读,允许孩子在一个阶段的阅读中只读懂一部分甚至几个片段,能够了解长篇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培养起读长篇名著需要动用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式,就已经很好;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自然能学到其“神”,感悟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学元素,化作自己的东西。

早在17世纪中期,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对阅读发表过一段振聋发聩的金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广泛、持久、大量的阅读,对于孩子精神品格和综合素质的塑造具有神奇的作用,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每个家庭无论贫富,都能赠予孩子的一份人生厚礼。

本文所提及的几类孩子接触较多的阅读,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可能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阅读比较全面、均衡,有的偏爱某方面,有的则变化不定。无论哪种情况,家长最好的心态和做法,都是宽容接纳、无痕引导,让孩子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类知识都有它的价值,阅读是件快乐幸福的事!

儿童阅读培养必须是自由的、快乐的。有趣、好玩,是衡量家长做得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培养阅读兴趣的成败也在此一举。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作为好过过度作为。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阅读到了瓶颈期这样引导才能事半功倍